COVID-19 疫情禁止群聚的期間,北車大廳這個曾經溫暖的空間冷清了三年。如今隨著疫情趨緩,北車大廳也找回了原本的溫暖。
三年前應邀參與北車大廳使用方案研討,發了點聲。此後大廳就維持開放性(疫情影響除外),不被某些民眾的無理投訴影響。這是我感到很欣慰的事。
台鐵明年就要公司化了。這種規模、又比較封閉的組織,轉型實在不易。祝福一切順利。也盼望台鐵的核心價值能延續下去。
摘錄三年前的幾篇文章的片段。
眾人在大廳席地而坐,是台北車站最美的風景(2020-05-18)
北車大廳地板擦得很乾淨,挑高的屋頂,自然的光線。真的有種讓大家都很自然想坐下來的承載性(affordance)。就差坐的是地磚而不是野餐墊了。我常覺得那根本就是台北的中央公園了。
坐在北車大廳的人各種各樣。有本地人與外地人,也有觀光客與移工。全台北,甚至全台灣,可能也只有這個地方能讓這麼多不一樣的人沒有戒心地坐在一起了。
人們真的很放鬆。平常你不敢坐公共場所地板的。能在北車大廳席地而坐,代表環境的整潔與舒適讓使用者感覺自在。坐過就知道。城裡其他地方找不到那種感覺的。
世俗、多元、包容:台北車站的核心價值(2020-05-30)
鐵路,尤其台鐵,作為一種世俗、平價的公共運輸,最重要的價值就是每個人都能利用。在這個場域,每個人都能來,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到與自己不一樣的人。
北車大廳自始至終都是、也應該是眾人匯聚的、混亂中帶著活力的、每個人都被接納的、世俗的市集,而不是某種神聖的殿堂。
台北車站的包容,從一件小事可以窺見:這是全台北唯一可以只花六十元(買台鐵便當之中最便宜的)就能還算舒適地解決一餐的地方。
世俗,多元,包容。這是車站的本質,也是最該守護的價值。
北車大廳是台鐵的機會,而不是問題(2020-06-12)
在大眾的刻板印象中,台鐵總是保守被動。甚至台鐵自己都缺乏自信,不知道自己的優勢何在。但北車大廳的世俗、多元與包容其實是走在社會前面的。台鐵是引領趨勢的,應該化被動為主導。
既然北車大廳成為公眾的焦點,台鐵就要借力使力。確認自己的核心價值,守護原本的美好,並教育大眾正確的觀點。這是台鐵的社會責任,當然也是重建品牌形象的大好機會。
大部分的人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都處於某種同溫層,身邊常往來的同事與親友都是和自己一樣的人。對「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充滿誤解與偏見。每個人,每個地方,都需要北車大廳。
我指的當然不是字面意義的大廳或空間,而是讓更多人走出同溫層、接觸並認識跟自己不一樣的人的機會。每個城市與鄉鎮都該促成這樣的事。
透過適當的設計轉化,台鐵經驗可以類化到北車大廳以外的場域,創造更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