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美不在空間設計,而在生活體驗:「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實地參訪心得

非常榮幸應邀參與台灣設計研究院 111 年度「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四月六日的媒體直擊團,參訪三所學校的校園改造成果。我不是媒體,所以只會簡略介紹。主要是分享個人觀察與感想。不代表學校、設計團隊或設研院觀點。

Xuemei Meixue

雲林縣西螺國中|焙室 Best

Xuemei Meixue

西螺國中改造的是職業試探與體驗示範中心(以下簡稱職探中心)之中共用空間的餐服教室與烘焙教室。這個職探中心是區域職探中心,也就是說其他學校也會使用。我們到訪時已啟用一年,整體來說成效不錯。

Xuemei Meixue

整個空間有三分之二是餐服教室。廚櫃、桌椅、五金、門窗,全都更新。有點像現代的共享廚房。一般師生家裡可能都還沒有這麼漂亮的環境。

Xuemei Meixue

外觀以外,功能也都照顧到了。例如廚櫃抽屜的收納機能,掛圍裙與背包的架子,工作檯上方的鏡子方便學生看到老師在檯面的示範,以及沿用原本教室的不鏽鋼桌面但換了桌腳的桌子。

Xuemei Meixue

另外三分之一的空間是設計成有吧檯的咖啡廳,作為餐飲服務職業試探之用。吧檯本身也是兩個區域的區隔。

Xuemei Meixue

餐飲服務非常重視整體的體驗,而不是就只有餐和飲。既然是職業試探,也要能有全套的體驗,才能啟發學生對行業的興趣與想像。這是我覺得這個改造案最大的價值。

Xuemei Meixue

我們中午就在餐服教室用餐。我抓了空檔到附近觀察。剛好看到學生從對面午餐廚房搬午餐回教室。國中生最燦爛的笑容總是在吃飯時間出現。午餐不只是填飽肚子,更是一種休閒與社交。

這也正好是餐服的大脈絡。人們懂得享受生活,相關行業才會欣欣向榮。不只餐服的教學與職探環境需要改造,師生的日常,例如「好好吃飯」這件事的體驗,也需要重新設計。未必需要花大錢改造空間,也許透過流程與儀式的調整也能有不錯的效果。也許每學期每班可以至少在餐服中心吃一次午餐?

Xuemei Meixue

離開時經過這個緊鄰中央花園的空間,拍了這張照片。西螺國中校園很多角落不需要改造就很已經很美了。

彰化縣湖東國小|光棚計畫

Xuemei Meixue

湖東國小的改造案是活動中心內原本的韻律教室。這個空間經歷過各種用途,之前還曾經成為儲藏室。再早之前則是體育相關的功能。湖東國小曾經相當投入競技運動的訓練,近期則更著重全體學生的運動與健康。

Xuemei Meixue

這個改造案將原本的空間改造為動靜皆宜的多功能空間。全部淨空之後可作為舞蹈課與體育課之用。亦可用於靜態活動,例如展覽。拆除矮牆改為落地玻璃窗,也讓教室與穿堂的空間連接起來。

Xuemei Meixue

總務主任報告時表示希望這個空間是一個把「美」擴散出去的機會。讓師生思考平日在學校生活的空間是否可以跟著改變。

Xuemei Meixue

空間所在的活動中心本身性質類似體育館,除了集會場所,還有球場。外面就是操場。我也抽出一點間去操場觀察。剛到操場邊就看到一群孩子開心地跑操場。這畫面真美。

校園改造還是要以終為始,才不會受限於單一空間,見樹不見林。以運動與健康促進為例,要思考的是:孩子們需要怎樣的身體活動才能促進健康(這是目標)?學校的軟硬體環境能夠觸發哪些行為,又有哪些還做不到?如何改造流程與環境,觸發更多身體活動,離目標更近一點?這個環境未必是實體環境,也可能是社會環境。

即使改造標的限於單一空間,也要先建立全貌觀。完整盤點教育資源與目標後(包括乍看與該空間無關的部分),也許會發現直接延續原本的功能未必是最好的作法。

新竹市陽光國小|今天我想搬塊大積木!

Xuemei Meixue

陽光國小的改造標的原本就是一個室內的公共空間。設計團隊的改造基本上就是減少固定物件,以可移動的家具增加空間使用的彈性。當然還有免不了的,低彩度配色。

Xuemei Meixue

當日的簡報亦在這個空間進行。從實際使用的狀況來看,功能性與舒適性都沒問題。但這個配色對小學來說是真的抑鬱了一點。我猜設計團隊和校方的溝通也有一些問題。

記得總務主任報告時說他被設計團隊問到「學校有什麼痛點」,但總務主任也不知道何謂「痛點」,而設計師可能也沒跟他解釋。痛點不該是直接問的,而是設計師自己做過完整的研究後推導出來的。設計師不能只是「請學校出題」,你自己要有能力調查整間學校及脈絡,重新定義問題。

因為這是行程的最後一站,之後又得趕高鐵,在陽光國小的停留時間很短。我最後抽了五分鐘去逛校園,看看真實的(沒被改造的)環境,以及使用者。

Xuemei Meixue

我還在走廊上,遠遠就看到門外這個畫面。是的,土徑、古厝與竹林!你說說,還有哪間國小有這麼美的景!後來詢問校方,這間三合院三年前也改造為教室。

Xuemei Meixue

最讓我驚豔的是這個環繞大樹的階梯廣場。適逢放學時間,學生就三三兩兩隨意坐著,或聊或玩,等家長來接。這個畫面真美。

Xuemei Meixue

近一點看。你說這個畫面是不是比這次的改造案更美、更真實、更自然、更有活力、也更接納與包容?

Xuemei Meixue

再把鏡頭拉遠一點。看看這片綠,這個角落也很了不起。而且這個年紀的孩子們就是有無窮的能量需要釋放。又還有什麼比戶外的開放空間更好的地方呢?

陽光國小完工啟用不到二十年。很多概念與建設都已經非常現代(後來我才知道,這間學校是新竹的網美景點)。在這樣的環境談「改造」,難度本來也高。新竹特別多這樣的年輕學校。當然也不是說都不需要改造,畢竟學校的設計常常一開始就不符需求。但面對這種比較「現代」的學校,設計團隊功課沒做得特別認真,就很容易為設計而設計,為賦新辭強說愁了。

雄獅旅遊

Xuemei Meixue

這次的參訪跟 110 年度的參訪一樣,設研院租了雄獅旅遊的遊覽車。這次來的車是鳴日號塗裝遊覽車。台鐵的鳴日號本尊我都還沒搭過呢。就像設研院艾淑婷副院長之前說的,美學團的車也要美呀。

Xuemei Meixue

遊覽車是我相當熟悉的行業。重要的還是安全與體驗。跟上次一樣,這次的乘車體驗還是非常好。

結語

我去年參訪時就提到,這種「請學校出題,設研院徵選團隊解題的方式」有個很大的盲點。那就是設計的價值幾乎完全由問題的價值決定。學校題目出得好,也解得好,就是好設計。學校出的題目不好,你解得再好還是不好的設計。

我看很多案子被罵,不是設計師做錯什麼,而是問題一開始就不好。你去硬解一個不對的、價值不高的問題,產出也就沒價值。但外界的歸因會是你的設計不好,而不是學校給的題目不好。

設計師與建築師還是以「物」為中心,他們的確會去觀察使用者,但僅限於與設計物互動的層次。非常初階的功能面。對於問題背後的問題、以及問題在脈絡中的價值,很少觸踫。所以未必會覺察到要解的問題有什麼不對勁。

事實是,學校往往不會真的知道自己最重要的需求是什麼。學校自以為需要的,或許不是真正有價值的。而學校真正需要的,他們自己或許沒有意識到。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

這就是為什麼使用者研究很重要。完整了解一所學校,你才有機會發現真正重要的需求。這會是一個獨立的過程。但以目前的合作模式,我想不太出來要怎麼加進去。

我想我的建議還是一樣:藉由這些實驗琢磨出一套結合各方探索需求與解法的原則,從不那麼成功的案子中學教訓,從做得很好的案子找方向。這樣就會一年比一年更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