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五十幾歲這輩,小時候家裡還沒有小轎車,台灣還沒有高速公路。長途交通完全依賴台鐵。鐵路是生活的重要元素,也是世代的共同記憶。
直到有了高速公路,有了長途客運,家裡有了汽車,公路運輸才逐漸取代鐵路。但鐵路沒有真的淡出生活。還是有一些關鍵時刻需要它。
1980 年代,我中學時參加三次自強活動,就是坐火車從高雄往返台中、新竹、基隆甚至花蓮。難得獨自離家,刻意選了離高雄最遠的幾個營隊:中橫健行、新竹、金山。
尤其花蓮,那時北迴鐵路剛通車沒幾年。結束中橫健行,從花蓮坐火車到台北再轉車回高雄是難得的長途體驗。記得花蓮到台北一票難求,我們一群人就坐走道。無怨的青春啊。
再小一點、還沒有北迴鐵路的時候,高雄往返花蓮,有時必須搭飛機。因為親戚住花蓮,小時候有很多到花蓮的飛行記憶。最近一次飛花蓮已經是 2008 年的事了。演講,當日搭機高雄往返。此後就真的再沒搭過國內線。
1988 上大學,我留在高雄念書。1992 年大學畢業後到嘉義念碩士班,兩地往返又繼續依賴台鐵。
公路客運也進入生活中,尤其鐵路到不了的地方。我青少年時期會從高雄搭國光號到恆春,轉中興號到墾丁,然後徒步從墾丁公園牌樓走到鵝鑾鼻,再走到佳樂水。最後搭客運回恆春,轉國光號回高雄。
1994 年碩士班畢業以後到美國念了七年書。你知道美國是個公路國家。待了七年,徹頭徹尾變成一個喜歡自己開車的人。這個習慣在 2001 年跟著我回到台灣。
鐵路再度成為生活的主軸,要到 2007 年高鐵通車。這一年開始鐵、公路翻轉,鐵路又超越公路,成為西部長途運輸最快的方式。我也回到鐵路上。
剛好那幾年開始我經常必須往返高雄台北。記得一開始還搭了一兩年的飛機和客運。高鐵的出現大大改變了我的移動方式,以及對公共運輸的體驗與看法。
高鐵是公共運輸的骨幹,所以到了目的地後,尤其台北以外的地方,往往必須轉乘台鐵、地方客運與公車。這又讓我開始積極探索這些之前已經感覺有點陌生的交通方式。
這些探索讓我結合自己的心理學、人因工程、使用者經驗、消費者行為與市場研究專業,建立自己的公共運輸觀點。過去十年間與公路總局、各地監理所站、台鐵局、高雄市交通局與捷運公司都有不少交流。甚至上了兩次公視的節目談公共運輸。都是難得的緣分。
然後是 2008 年高雄捷運的通車。眾所皆知,在有捷運之前,高雄的公共運輸只有公車,而且非常糟糕。一般人成年以後可以自己騎車開車就不會去搭公車。
我本來也是。但搭高鐵到各地轉各類公共運輸的經驗讓我回來重新思考在自己的城市如何移動。過去十多年來我在本地也幾乎全以公共運輸為主。能不開車就不開車。我的車近年每年開不到兩千公里。
還有最後一里的步行與公共自行車。如果你是開車、騎機車的人,你一定不太走路,走幾步路都嫌累。我以前也是那樣的。直到轉換到公共運輸,才開始大量步行。而這十多年來各地公共自行車的普及,也彌補了各地公共運輸的不足。公車到不了,走得到就走,太遠但自行車騎得到,就騎車吧。
過去二十年我就這樣從原本喜歡自己開車在公路上,變成喜歡與信仰公共運輸,甚至積極倡議與協助改善公共運輸。
你呢?你又有怎樣的公共運輸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