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這主題看似單純,展開來一點也不單純:包括語言、意義、符號、表達、理解與溝通的本質,及其政治、社會與文化脈絡。《你的耳朵裡是魚嗎?》講的就是這些事。
我自己的學術基礎有一大部分是語言相關的,包括漢語語言學、詞彙語意學、語言心理學、閱讀心理學、計算語言學與自然語言處理。讀這本書非常享受,也覺得有挑戰性。
書中的內容橫跨了語言的能力(competence)與表現(performance)。前者是語言本身的結構,後者則涉及了心理、社會與文化。全書廣度、深度與規模之大,之完整,都讓我感到相當驚喜。
不要因為我這樣的描述就感到害怕,覺得它或許是本詰屈聱牙的書。它其實就是一本故事書,告訴你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如何從一個語言社群傳到另一個語言社群,以及傳遞者與傳遞過程的故事。
沒有相關背景無妨。耐著性子慢慢讀(也許順手查閱一些資料),讀懂大半不是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啟發。一方面你會意識到原本以為單純的事沒那麼單純,另一方面你也會意識到看起來複雜的系統背後的抽象與簡潔。
全書分三十二章。由窄而寬,逐漸展開。每章篇幅不長,平均十二頁。完全沒有相關背景的人也能還算輕鬆地一次細細讀完一章,休息,反思,再進入下一章。
抽象性是關鍵。語言本身就是一組抽象的符號與規則。翻譯過程也是抽象的,不是字面意義的直接轉換,而是來到更抽象的層次去對應:讓譯文對譯文讀者產生的的效應能夠與原文對原文讀者產生的效應對應。
就像作者說的,「對應不可能跟它要對應的東西一模一樣。」當然,在不同的脈絡,例如漫畫、字幕、文學、宗教、法律,效應的評估與對應的技術都不會一樣。那正是翻譯之所以困難、有趣與美妙。
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談法律翻譯時把符號學帶進來,以及「法律作為一個符號系統」的觀點。法律雖然借用了自然語言來表達,但卻是另一個語言。有自己的一套符號、意義與規則。
因為個人興趣,前四分之一的章節焦點放在詞與句層次也是我喜愛的。例如我曾花很多工夫研究的字面與比喻意義的理解,以及詞彙庫(lexicon)、構詞學(morphology)與詞典學(lexicography),乃至最最基本的問題:什麼是「詞(word)」。
作者寫得很細、很慢,一點一點展開翻譯活動的幾乎所有面向。我也讀得很細、很慢。邊讀邊跟自己過去的經驗以及觀察到的現象連結。大概花了幾個半天的時間讀完第一遍。打算再讀一遍。
這是本相當精采的書。我毫無保留地推薦給每一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