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社區演講,不論主題,演講結束後總被問到各種關係的「結」怎麼解:親子的、夫妻的、婆媳的、家族的。其中,「父母想幫孩子找方向」頻率最高。久了我就發現規律性:這些父母不了解、也沒有意識到需要了解孩子。
對話通常是這樣展開的。散場後,焦慮的父親或母親來到台前,描述青少年或青年期的孩子的狀況,問怎麼辦。故事當然很多樣,但一致的是這些父母並不是對孩子不好的父母。相反地,他們是那種孩子想做什麼都好的父母。
但是這些父母通常完全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請他們說說孩子的個性與能力,他們通常無法有信心且準確地描述。例如問能力,他們或許會說「孩子說他喜歡音樂」。但當我再問「音樂的哪些面向有特別的表現呢」,他們也說不出來。
不論是孩子沒有特別的音樂性向只是自以為有,或是真的有但父母沒有注意到,其實都表示父母對孩子不夠了解。而讓我訝異的是,即使對話到這個程度,父母往往還是想要問方向,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如此陌生。
也不能全怪他們。很多年紀與我相仿或再年長一些的中高齡族群,基本上連自己都不太認識。在學生時期就是好好讀書就好,聯考分數到哪就念哪,什麼熱門就去做什麼。就是順從父母與社會的期待。「自我」是無關的。
當你從來沒有完成應該要在成年前完成的自我認同(我是誰?我要往哪裡去?),就不會有統整的自我。沒有自我,就只有社會角色:工作裡的與家庭裡的角色:員工、母親、配偶、媳婦,諸如此類。沒了角色,你也消失了。
如果父母不覺得自我認同重要,如果父母從來沒有親自藉由大量的探索與嘗試找到自我與世界的關係,又如何能意識到自己其實不是真的了解孩子?自己從來無法區辨自己的角色與自我,也不會注意到孩子內心深處的這些面向。
當局者迷。親子的結其實是父母自己的結。不是每位父母在聊到最後都能意識到這件事。演講結束大家排隊問問題,每位通常也就只有幾分鐘可聊,能做的有限。但我覺得父母要擔心的真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我自己這麼多年來從學界到業界看過也帶過無數的年輕人。我想說的是,只有他們自己能找到方向。放手讓孩子們去探索自己的內在,去發現他必須面對的世界,去找到世界與自我的交集。
對那些為了孩子的現狀或未來過度焦慮卻不真的了解自己孩子的父母,我的建議是先認真了解孩子再說。如果你都不懂,也堅持不需要懂,那麼我真的覺得你什麼都不做最好。要學會放手。做得愈多,只會害得愈多。
生命自然會找到出路,只要你別把他們關在籠子裡。孩子需要成長,你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