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 人生

三年多來在 Instagram 總共分享了兩千多張照片。為了方便日後回憶,都會儘量標記地點。而瀏覽其他人在相同地點分享的公開照片,或進一步瀏覽某幾位陌生人的個人頁面,也為當下的體驗帶來更多層次。

Instagram

有一次在一間小餐館用餐。相同時段有兩個人在 Instagram 分享了照片。其中一個當然是我。順著另一張照片來到分享者個人頁面。看到幾張自拍照就認出來了,是坐吧檯那位女士。

從照片解說知道她來用餐是為了等在附近約了客戶談案子的男朋友。也知道她很享受這家店的食物,尤其是甜點。再看之前的照片內容以及跟朋友互動的方式,大致能看出她的個人特質與生活型態。

於是,當下的體驗不只來自實體環境,也來自網路提供的線索帶出的社會與文化脈絡。再疊上更深的時間層次,又會看到這個空間在不同時間的不同的人眼中的面貌。就像這麼多人同時聚在一起。

當然啦,只有空間小人數少的時候有可能這樣認出陌生人。大部分的時候你只會知道照片的分享者跟你同時在那裡,卻不太可能在實體空間中認出來。不過陌生人的照片還是一樣充滿故事。

每個人都是別人的陌生人。有時一張很久以前分享的照片被陌生人按了讚。回去一看,原來這人正在那個地方,拍照上傳之後看到了我一年多前的照片。同一空間不同時間的陌生人就這樣有了交集。

這會讓你意識到「原來有這麼多不一樣的人,用不一樣的方式過生活,用不一樣的觀點看世界,用不一樣的價值觀面對人生」。這很重要。因為你在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很少接觸跟自己不一樣的人。

我們平常其實不太有機會接觸到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從小到大經常往來的親友基本上都有類似的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也只會注意與自己價值觀一致的人事物。就像電影《衝擊效應》開場的第一段話說的:

「是那種碰觸的感覺。走在任何城市,你和人們總會踫撞或擦身而過。在洛杉磯,不會有人來踫到你。我們總是在玻璃和金屬組成的車廂裡。我想我們就是太懷念碰觸的感覺,才會為了想要有些感覺而撞在一起吧。」

走出同質的小世界才能認識真正的世界。然而除非你的工作就會接觸各種不一樣的人(例如消費者行為或使用者經驗研究),或是個性就是喜歡接觸各種不一樣的人,否則缺乏引導下不太容易走得出來。

何不從 Instagram 開始呢?每個人分享的當然都是完全主觀的觀點。但是當我們有機會看到這麼多陌生人眼中的世界,反而能透過交互主觀性(intersubjectivity)建立更接近全貌的理解,不論是對世界、別人或是自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