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螢一心:從「沒有電視的日子」談起

資策會智通所十一月十三日舉辦「第二螢智慧電視論壇成果分享研討會」。我很榮幸應邀演講,講題是「沒有電視的日子」。八月接到邀請時,我已過了將近一年沒有電視(顯示裝置及訊號源)的日子。乾脆以這件事為主題。

既然是第二螢研討會,還是從多螢聊起。人的多工處理有兩種資源分配模式。一、將其中一種任務自動化,讓非自動化任務能獲得較多資源。二、多重任務都沒有自動化,但資源即時分配更有效率。多螢行為在本質上屬於後者。

熟練的多工處理資源分配非常即時。以多螢為例,當電視內容在某一秒鐘是可預期或不感興趣的,使用者馬上就會多分配一些注意力資源到手機上。如果你連第一螢的注意力都無法掌控,還想在第二螢做些什麼根本是緣木求魚。

也就是說,第二螢是個真現象,假議題。如果了解認知心理學關於注意力的研究發現,就不會浪費時間去解不存在的問題。台灣企業創新的困境之一就是擁有很多解決方案(第二螢的解決方案特多),但是不知道要解什麼問題。

新技術的確會引發新行為。但是很多時候,行為改變了,背後的需求與價值卻沒有改變。不要只是想藉由追逐表面的行為改變找到趨勢。技術變化速度太快,你永遠也跟不上。即使勉強跟上,自以為找到的趨勢通常也是錯誤的。

使用者行為由需求驅動,需求由更深層的價值觀驅動。多螢行為的研究應該要超越表象的行為,深入尋找行為的原因,以及原因的原因。愈往深處了解需求與價值,愈了解使用者的心,就愈能找到真正重要的問題。那才是趨勢。

談到新媒體,很多相關的議題其實也不算新了。台灣媒體從報禁解除、電腦排版、有線電視到報紙網路化其實都還能夠與時俱進,直到 2004 年的 Web 2.0 時代才停了下來。新媒體不新,而是傳統媒體失落了十年。

我從七年前開始就不看報紙,也不再寫專欄。去年我的電視機與投影機相繼壞了之後沒有再買新的,就這樣過了一年多沒有電視的日子。其實還不錯。釋放了一些時間,發現了許多新的可能。也算是個有趣的實驗。

不看報紙,沒有電視,對變與不變反而更清楚了。從使用者的角度,重要的是需求被滿足,價值被認同。從企業的角度,重要的是讓使用者藉由產品與服務來到更好的心理與生活狀態。第幾螢不重要,媒體新舊也不重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