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電視的日子

去年我的電視機與投影機相繼壞了之後就沒有再買新的,然後就這樣過了將近一年沒有電視的日子。不看有線電視,不看 MOD,不看數位無線電視。反正也沒設備可以顯示。沒有造成太多不便,反而多了些生活的自由。

Testbeeld

在電視與投影機壞掉之前我已經不太看電視了。偶而看電視就是為了看影集,但有興趣的影集也不是經常有。頂多一年一兩部吧。為了這一兩部影集維持一整套系統沒什麼道理,就決定讓電視從家裡完全撤離了。

坦白說,這不是個輕鬆的決定。就像我在《大叔看電視》說過的,電視影集就像電影,對觀眾來說是一種暫時逃離現實生活的解脫,是一種重要的紓壓管道。所以每週能夠固定觀看喜愛的電視影集,也是促進身心健康的好方法。

尤其是《24》與《怪醫豪斯》這兩部我自己從三十幾歲過渡到四十幾歲的這段期間完整看完的影集。鮑爾和豪斯這兩位只比我年長一些的黑暗英雄就這樣定期將我抽離現實再帶回到現實。那是一種帶著痛苦進去、獲得力量回來的療癒旅程。

不過電視影集畢竟不是完全無法被取代的。少看一點影集,就多看一點電影。我本來就愛看電影,平日晚上原本看影集的時間空出來了,剛好可以多去電影院看幾場電影。

所以還是送走了電視。

這些多出來的時間也讓我多了些閱讀、寫作與思考的機會,更常反思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些日子以來,思緒變得比較清晰,反應變得比較靈活。而略過主流媒體的中介,直接收集、分析並組織資訊,也讓自己辨識現象結構的能力經常獲得強化。

我的資訊來源早就已網路為主了。Facebook 朋友圈的異質性夠大,取樣的訊息是有足夠代表性的。我最重視朋友直接的觀察或經驗,不論多瑣碎或多細微。對其他內容就比較保留。我也不看評論。傳統媒體完全不行,新媒體的廣度深度還不夠。我喜歡自己搜尋相關的資訊,自己在腦中彙整。

沒了電視,的確少了些社交的話題。畢竟一般人的社交話題有很多來自電視節目。這問題對我來說倒還好,我從來不是喜歡社交的人。我不太跟別人對話。大部分的時候我都在保持對外在世界敏感的情況下儘量保留最多的時間給自己,專注呈現自己的觀點。

沒有電視的日子其實也不錯。釋放了一些時間,發現了許多新的可能。也算是個有趣的實驗。日子就先這樣過吧。哪天台灣有 Netflix 或類似的服務,或台灣的電視節目水平有顯著的提升,再買電視機也不遲。

(圖片來源:Testbeeld,作者:Martijn Munneke。授權:CC BY 2.0。)

延伸閱讀:大叔看電視電影裡的價值觀怨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