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新媒體太新,而是傳統媒體失落了十年

從 1988 年報禁解除、1991 年電腦排版、1994 年有線電視到 1995-1998 年報紙電子化,台灣媒體在解嚴後都還能夠與時俱進,直到 2004 年的 Web 2.0 時代才停了下來。新媒體不新,而是傳統媒體失落了十年。

United Daily News 1988-02-27

1988 年一月報禁解除,原本只有三大張的各大報立即增加版面。附圖為當年的影視娛樂版。《聯合報》新增了地方版,開闢「地方人談地方事」專欄。當年念高三的我當然不會放過投稿報紙專欄的機會,一個月內發表了三篇。我在 2008 年的〈蔣經國逝世二十週年〉回憶了這段往事。

1995 年《中時電子報》成立。我常從美國透過電子郵件投稿時論廣場,1996 年到 2001 年發表 21 篇投書。2001 年回台灣到 2006 年年底又累積了 26 篇評論與專欄文章。我在 2008 年的〈中國時報與我〉回憶了這段長達十一年的經歷。

2005 年,我開始經營個人部落格《Taiwan 2.0》。2006 年底,停止投稿傳統媒體。這個決定是自然的,不是突然的。我意識到自己不太看報紙和電視了,還寫過一篇〈不看報紙和電視,還是能知天下事〉。既然都不看了,也就沒投稿的動機了。

2006 年,《時代》周刊選出的年度風雲人物正是網路使用者。這個轉變不只發生在我身上,也發生在全世界每一個網路使用者身上。用通俗的中文詞彙來說,就是鄉民。所謂專業的媒體在一兩年之間就被普通人匯聚起來的力量擊倒。當年我寫過一篇〈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鄉民〉解說此事。

2009 年,我在〈部落格已成為主流媒體〉提到過,台灣的媒體即使還有影響力,也已受到新媒體的顯著影響。網路上的內容愈來愈常被媒體報導或抄襲。到了今天,從網路上找素材幾乎已經成為傳統媒體唯一會做的事。而且還做得不好。

台灣傳統媒體不只失落了十年,甚至更多。2014 年十月的一場研討會,有教授擔憂新媒體不受新聞、廣電等法規規範,要自律。讀到這段話當下我的感覺是:這不是 2014,甚至不是 2004。這是 1994 年討論 BBS 的研討會吧?

技術不斷變化,但人性沒有改變。年初我在為《超熱賣商品的祕密》寫的推薦文〈超級強檔策略:一場精心計算的大冒險〉就說過:「長尾經濟的時代,消費者行為的本質沒有改變:人還是從眾的,而網際網路擴大了社會影響的力量。」

關鍵還是一樣的。不論傳統媒體或新媒體,如果能確實掌握個體的需求與價值,就能找到新的機會。不然就收一收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