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文化智商,做自己人生的設計師

CQ文化智商(本文為我為經濟新潮社出版的《CQ 文化智商》寫的推薦序。)

看到「全球化」或「跨文化」,很多人可能會立即聯想到國際、政治、經濟或是商業;然而,這些層次總讓人感覺既遙遠又抽象。《CQ 文化智商》這本書特別的地方是聚焦在個體層次的實際問題——如何面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這是每個人每天都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即使在同一個國家,都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人。從性別、性格、智慧、年齡、出生地、成長地、居住地、家庭組成、教育水平、專業背景、社經地位、工作性質到社會角色,跟我們相似的人很少,卻有很多和我們不一樣的人。

然而,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很少學習如何面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從小到大,家族裡經常聯繫的親戚、念書時結成死黨的同學、職場上往來密切的同事,我們多半接觸的都是和自己相似的人。

在過去,很多人或許可以在一小群相似的人組成的封閉世界裡安穩過一輩子。隨著世界愈來愈複雜,愈來愈多的問題需要各種不一樣的人協助或合作解決,我們也愈來愈難回到從前的那個小小世界。

我的工作領域——使用者經驗設計(user experience design),很早就面臨這樣的挑戰。使用者經驗設計,簡單地說,就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設計真正能夠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產品,讓人們獲得更好的經驗。而不是只在意產品功能多強大或外觀多漂亮。

不論來自國際或國內的使用者都非常多樣。好設計不能只依賴設計師的個人習慣或直覺。在使用者經驗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工程師與研究員必須結合各種知識與方法,深入研究不同的使用者及他們的生活與工作脈絡。然後從中洞察潛在需求,並將發現的需求轉化為設計。

顯而易見地,使用者經驗設計非常依賴文化智商——具備關於人與脈絡的「知識」,擁有觀察與體驗的「用心」,並透過結合知識與觀察的洞察力發展有適應性的「跨文化技能(設計)」。就連設計團隊內不同專長的成員之間,也必須有高度的文化智商才能充分合作。

不那麼明顯的另一個事實是,人生也是一種設計。我們自己就是產品,身邊那些未必與我們相似的人則是使用者。重點是,我們要設計怎樣的使用者經驗?設法讓他們了解我們?喜歡我們?改變態度?接受想法?化解衝突?感受到激勵?更願意和我們合作?不論目標為何,我們都必須先了解對方,再以對方為中心來展現自己的言行,才有可能實現。

常聽人抱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是社會的生物,當然會受到環境中的人事物影響。但只要你具備文化智商,主動去接觸與理解那些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以及那些自己不太熟悉的生活與文化脈絡,你就能夠擁有更高的自由度,化被動為主動,成為自己人生的設計師。

《CQ 文化智商》結合了基礎知識與實務應用。主要論點都有心理學的基礎,讓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國際到國內、從政府到民間、從主管到員工、從工作到生活、從社區到家庭、從職場到學校、從城市到鄉村、從學界到業界,不論你在哪裡做什麼,這本書都一定會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