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豪在加盟美國職業籃球休士頓火箭隊的記者會上,如此回應外界對他的各種評論:「對我來講,我始終把重心放在為上帝打球,不要太在乎他人的期待。」我喜歡這句話。每個人都應該要有一個更高層次的目標,才不會陷入世俗的短視與糾結。
如果你不像林書豪一樣能夠為上帝做自己正在做的事,就為自己做吧。人有的時候還是需要一點點的任性,一點點的自我中心,一點點的目中無人。你要記得經常提醒自己:「自我為貴,角色次之,旁人的眼光與期待為輕。」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在台灣社會,要完全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是件很困難的事。一個人大方展露自信往往被批評為「臭屁」,堅持自己與其他人不同的看法就是「自以為是」,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則是「目中無人」。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文化有時的確會迫使你放棄對自我的追尋。
如果沒有一點警覺,到最後甚至會把別人的看法當成自己的。很多人挑戰傳統之前沒有先找到自己,於是每一次自以為的挑戰充其量只不過是從順從一群人轉變為順從另一群人罷了。就像很多人把 Steve Jobs 說的「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時間過別人的生活」牢記在心,但很少真正做到。不是因為不懂道理,而是不知道自己過的其實是別人的生活。
當世界變得越來越複雜,就越來越不可能有跟你一樣的人。尋求同理很難,尋求認同更難。在現在這個世界,人們比以前更需要將自我從他人的期待中抽離。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開始質疑自己的聰明才智:我是否聰明到比別人都更了解我遇到的問題以及我自己?這是個孤獨的過程,但很有存在感,很有力量。
而當你的年歲漸增(例如,來到中年),原本就有個別差異的性格與智慧再與各種人生經歷交互作用讓你變得越來越獨特。你的外界參照點越來越少,只能依賴自己的判斷。因此,對自己與世界的了解就更重要。
如何找到自我?當你遇到感興趣或困難的問題時,請克制參考前人作法的衝動。先嘗試獨立思考,直到覺得來到自己聰明才智的極限,再去請教別人或觀摩別人的作品。如此,一次又一將自己推向並超越極限,自我的輪廓也會越來越清楚。
最後,尋找自我不代表封閉自我。你還是需要足夠的人際智慧,才能知道如何避免自己的獨特性對他人造成困擾或被他人的行為困擾。你也還是需要足夠的溝通能力,才能讓別人了解你的獨特性,並讓你的獨特性發揮對別人的影響力。你更需要學習與探索的能力,才能持續更新自我與世界的連結。
(原發表於 2012-08-02 WIRED.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