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認知

閱讀是人類有史以來所發明的最複雜的認知技能。要將印刷的符號解碼還原為有意義的語言,涉及了包括知覺、記憶、語言和思考等認知歷程及不同認知歷程間的交互作用。閱讀技能並非與生俱來,需要反覆的練習才能熟練,也不是每一個人最終都能熟練地閱讀。

閱讀,是一種適應性的技能。在現代生活中,許多溝通的方式是透過文字進行的。能夠熟練地閱讀,是適應現代社會的必要條件。閱讀,是我們探索世界的工具,藉由閱讀,我們不僅有機會探索現實的世界,也能探索想像的世界。閱讀,是一種全腦的活動,能夠訓練我們的思考能力。閱讀,也是科學家了解人類認知能力的主要管道之一。研究閱讀,讓我們有機會一窺認知歷程運作的本質。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上任後,第一個具體政策就是推動兒童閱讀。此一政策喚起了社會對閱讀的重視,且一直持續到今天;文建會已經連續三年推動全國閱讀運動。然而,一般人在直觀上總有「閱讀不困難」的錯覺。閱讀的困難度經常被低估,閱讀技能的訓練也經常被忽略。許多推廣閱讀的活動,顯得過於傾向閱讀的內容,而較不重視閱讀的技能。例如,今年的全國閱讀運動就是以「文學」為主軸,希望人們藉由閱讀文學作品充實人文素養。

人們當然可以藉由閱讀文學作品充實人文素養,但前提是要有熟練的閱讀技能。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身邊許多成年人的閱讀技能都算不上熟練,更不用說是還在學習閱讀的孩子了。推廣閱讀,應該以「閱讀作為一種技能」為主軸,才有實質意義。先有技術,才有藝術。懂得蓋房子,才可能蓋出漂亮的房子。

因此,這場演講的重點,不是閱讀某些作品之後產生的認知或情緒反應,也不是作品本身的心理學意涵。這場演講的重點,是閱讀活動本身,以及各種與閱讀相關的現象及背後的認知歷程。將討論的主題包括中文的特性、眼球運動與知覺廣度、背景知識與閱讀理解等等,也會在閱讀的脈絡中探討推理、問題解決、判斷與決策等認知歷程。基本上,是從文字、知覺、記憶與思考等層面來談閱讀與認知的關聯。

除了基本的閱讀歷程,我還希望利用一些時間討論網路與閱讀的關係。目前,各種推廣閱讀的活動,仍然以傳統的閱讀媒介,也就是印刷的書籍為主。印刷品在視覺經驗上當然有其獨特價值:解析度高,能夠傳遞細緻的視覺經驗。光線經由紙面反射進入眼睛,讀起來也較舒適。但我們也不能否認,網路正在快速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當閱讀的媒介改變時,任何推廣閱讀的活動,也就不應只局限於傳統的印刷品。

印刷品有獨特性,網路也有,而且在這兩年變得非常鮮明。早年如果要在網路上發表文章,就得自己寫網頁,因此只有少數的人能在網路上發表文章。這兩年網路的技術進展非常快,技術的進展也帶動了文化的改變。新的技術,例如部落格,讓任何人都能同樣方便地在網路上發表文章。當全民上網寫作成為一種文化,就改變了網路上閱讀的材料的質與量。以往,誰的言論可以被傳遞給其他人,是由大眾媒體和出版社決定的。今天,因為網路的普及,人類有文明以來頭一回,每個人都有機會讓其他人閱讀自己的作品,每個人都有機會讓其他人知道自己的想法。

網路上的字還是字,詞還是詞,句子還是句子,但閱讀經驗變得非常不一樣了。例如,以往我們可以根據訊息來源的權威性或出版社的規模,來判斷訊息的可信度。但在新的閱讀環境裡,舊的法則並不總是能有效地幫助我們篩選訊息。人們必須發展出一些新的策略,才能適應新的閱讀環境。在這場演講中,我也將報告個人基於親身經驗所觀察到的一些與閱讀有關的網路現象,並試著從心理學的觀點分析這些現象背後的意義。

對閱讀與認知有足夠的了解以後,我們就有機會透過熟練的閱讀獲得無限能量。但要真正獲得能量,則又仰賴另一個條件:必須找得到能量的來源。能量來自四面八方,不限於特定類型的作品,也不限於特定類型的媒介。如果能以熟練的閱讀技能加上開放與接納的胸襟,廣泛閱讀,充分理解,閱讀,必能為我們帶來無限能量。

(2006 年 5 月 18 日於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圖書館「閱讀‧能量無限」研討會發表的專題演講摘要。)

延伸閱讀:閱讀做為一種技能中學語文教育的問題閱讀與認知(2005);為什麼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