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騎公路車開始建立完整運動習慣至今已一年半。這段期間經常造訪捷安特和迪卡儂門市。它們的共同點是不只賣產品,更帶你探索運動。後者才是價值之所在。若能更積極經營實體運動與休閒社群,必能與顧客共創更高價值。
捷安特其實已經做得不錯。例如高雄二聖店定期舉辦騎乘或教學活動。雖然有活動的週末往往我也有工作無法參加,一年多來還是能有幾個空檔跟過幾次。前年騎墾丁,去年騎台東。認識不少朋友,騎車技能也精進不少。
辦這些活動對門市來說大概都不敷成本。不收費的純約騎就不用說了,至少用掉一位員工一整天的工時。就算是收費的,除了用掉一位或多位員工一整天、甚至到晚上的工時,還有租小巴與後勤補給物資的支出。
大部分的人多少都需要一些引導,才能動得更好,也休閒得更好。不論從教買車的顧客騎車或促進品牌認同來看,這類活動都有幫助。但也因為成本不低,門市無法經常舉辦。前陣子跟著去騎了一趟台東回來,就聽到經常跟活動的資深車友說這兩年活動愈來愈少了。
這時就需要社群的力量了。在地門市可以藉由各種活動更積極將有共同興趣的車友與能人異士組織起來,讓車友間開始交流。原本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得由上往下,現在就可以更平行、更去中心化。例如車友可以籌畫並發起活動,不論是騎乘或課程,門市或分公司的負擔也減輕一些。
當然在地原本就有發展建全的獨立社群,例如高雄的柴山鐵騎。但像捷安特與迪卡儂這樣的運動用品品牌引導建立的社群仍有其獨特與互補的價值。尤其迪卡儂涵蓋的面向更廣,觸及的消費者市場更大,能做的也更多。
對業者來說,社群是服務接觸點的延伸,也是更深入了解顧客需求的機會。對顧客來說,社群則促進了休閒與運動能力的累積、行為的觸發與動機的提升。還有什麼社群更能共創價值呢?
經營社群當然不容易。但這是休閒產業完全可預期的下一步。別忘了休閒運動首先是休閒,再來才是運動。台灣運動風氣不盛並不是人們不了解運動的重要性,而是人們原本就沒有休閒生活。社群是讓人們重建休閒生活的最佳機會,運動則是最好的媒介。
當然這些事由非營利組織(專業運動協會、學校或公部門)來做也可以。但我覺得從跟市場最接近、對市場最敏感的企業著手,會更能夠同時促進產業發展與生活品質的提升。而這也是台灣最迫切需要的。
(或許產業不同,方法未必能直接套用,但悠識經營 HPX 社群的經驗值得參考。這幾年 HPX 的成長、異質性的增加、以及逐漸獨立與去中心化,都是很健康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