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場誠品的演講之後
2007 年 11 月到 2008 年 1 月共三個月,每星期三晚上我在誠品高雄大統店都有一場演講。每場一小時,每個月一個系列四場,三個系列共十二場。我經常演講,但這十二場誠品的演講仍然為我帶來許多獨特的經驗。
Read More 十二場誠品的演講之後2007 年 11 月到 2008 年 1 月共三個月,每星期三晚上我在誠品高雄大統店都有一場演講。每場一小時,每個月一個系列四場,三個系列共十二場。我經常演講,但這十二場誠品的演講仍然為我帶來許多獨特的經驗。
Read More 十二場誠品的演講之後台灣第一個本土 Web 2.0 服務黑米共享書籤,在 2007 年 12 月 22 日這天滿兩歲了。過去兩年間,台灣也陸陸續續出現了更多的本土 Web 2.0 服務。然而,包括黑米在內,這些服務的使用者群始終是非常小眾的。主要原因是,服務設計未能充分適應本地文化。在這篇文章中,我嘗試用最簡單的方式描述本地主流使用者的特性。我的期待是,本土 Web 2.0 服務能夠在 2008 年跨出重度使用者護衛的城堡,熱情擁抱主流使用者。大量的主流使用者能為 Web 2.0 服務帶來夠長的長尾,讓服務的發展更穩定、更健康。
Read More 台灣 Web 2.0.08最近,有許多家長為了自己的子女加入傳銷公司而感到憂心。他們覺得孩子們是因為被這些公司洗腦,才開始有一些奇怪的想法。還有會員的家長用這樣的方式描述傳銷公司:「他們心理學學得很好,一跟他們對話,就抓住孩子的心。」我個人對這些傳銷公司向來沒有太正面的印象,也不覺得他們心理學學得好。但是,我仍想問家長們:「你為什麼抓不住孩子的心?」
Read More 為什麼抓不住孩子的心?最近,我被問到一個問題:「醫學生畢業後進入醫院要和主治醫師學習。如果主治醫師講錯或做錯,影響病人安全,而其他的住院醫師又都附和他時,我們該不該冒著被盯上的風險糾正主治醫師?」是的,任何人都會面臨類似的情境,但醫學生的處境尤為艱難。對於解嚴以後出生的年輕一代醫學生來說,要適應仍然相當傳統的威權式訓練與領導,確實是不小的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先解釋為什麼溝通無效,再提出一些有助於促成有效溝通的建議。
Read More 有效溝通的原則從代工製造到自創品牌,台灣業界以不同的步調陸陸續續進入產業升級的轉型期。台灣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但走得十分艱辛。台灣其實並不缺乏經營成功品牌所需的知識與技術資源,問題在於無法充分辨認與整合所需要的資源。重要性被低估的資源之一,就是認知心理學。品牌在表面上是一組代表產品與服務的詞彙與符號,深層的意義則是人們對這組詞彙與符號代表的產品與服務的主觀認知。台灣業界經營品牌,多半著重在表面,很少深入人心。即使想要深入,也因為對人的認知能力特性不夠了解,很難做得很好。這是台灣在品牌經營上最主要的障礙之一。
Read More 台灣品牌「心」方向絕大多數的人寫部落格是為了分享。動機看似單純,但要達到目標其實並不容易。你必須決定哪些知識、經驗與觀點值得分享,再將想法轉換成有組織的文章。你必須找到你的目標讀者並試著了解他們,找出他們容易理解與接受的表達形式。你必須幫助你的目標讀者找到你的部落格,讓你與讀者間的聯結得以建立。你必須藉著你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促進彼此的互相了解。這之間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必須用心經營的。
Read More 部落格經營高雄市的五福路與中正路皆為東西向幹道。五福路東端在凱旋路口匯入中正路,與穿越凱旋路繼續往東的中正路形成 Y 字型。兩條路東向進入同一條路,在路口有兩組交通號誌分別控制兩條路的車流。2005 年 12 月高雄捷運工程意外造成凱旋路與大順路之間的中正路塌陷,2006 年初在塌陷處的南北兩側各闢一條便道搶通。通車後路口也設置了新的號誌,但號誌的位置配置卻十分不適當。配置錯亂的交通號誌,也再次突顯了台灣公共建設「差不多就好」的現象。
Read More 配置錯亂的交通號誌如果問中學生的老師或家長「心理學」與「網際網路」的關係,你非常可能得到以下回答:「網路成癮問題」或「網路交友問題」。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人的心理極其複雜,當複雜的心理與複雜的網路互動時,為什麼我們只注意到兩個現象?我們觀察上網行為時,為什麼只注意到網際網路引發的人際與社會問題,而沒有發現網際網路帶來的學習與成長機會?
Read More 心理學與網際網路閱讀是人類有史以來所發明的最複雜的認知技能。要將印刷的符號解碼還原為有意義的語言,涉及了包括知覺、記憶、語言和思考等認知歷程及不同認知歷程間的交互作用。閱讀技能並非與生俱來,需要反覆的練習才能熟練,也不是每一個人最終都能熟練地閱讀。
Read More 閱讀與電影欣賞心理學一般人總以為了解自己的認知歷程如何運作,然而直觀的了解往往也是不準確的。我們的大腦不是像電腦一樣的通用計算系統,而是演化塑造出來的特化的計算系統,目的是適應環境。我們的認知能力也不是為了處理課堂上的知識設計的,而是為適應性及功能性的行為服務的。可以這樣說,人是一種有適應性的、主動的有機體,而不是一部被動執行指令的電腦。
Read More 認知與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