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與時代
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世代都會抱怨其他的世代,就像在街上的每一種用路人都會抱怨其他用路人。當然一定有人對有人不對。但身處共同的時代,比世代歸屬更重要的是:不論你是哪個世代,你能否主動適應這個時代。
Read More 世代與時代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世代都會抱怨其他的世代,就像在街上的每一種用路人都會抱怨其他用路人。當然一定有人對有人不對。但身處共同的時代,比世代歸屬更重要的是:不論你是哪個世代,你能否主動適應這個時代。
Read More 世代與時代華人父母很少真正認識自己的子女,反之亦然。父母通常只想認識自己理想中的子女樣貌,而子女多半也儘量演出配合。子女認識的多半是父母的親職角色,而父母也很少展現真實的自我。
Read More 如此熟悉,卻又如此陌生看著檯燈透過手上這杯 Stolichnaya 映在桌上的光影,想起自己很久沒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酌了。這時的一杯烈酒很少是為了閒情逸致,多半就只是一個允許自己有限度地對著自己宣洩情緒的窗口。
Read More 中年一般人對公務員總有刻板印象:保守,僵化,諸如此類。但我過去十多年因為演講、會議或研究與公務機關交流的過程中,看到許多有創意與智慧、理想與熱情的公務員。他們默默地做了很多很棒的事。我們真的應該多給他們一些掌聲。
Read More 多給公務員一些掌聲春節假期逐漸接近,許多人的年節家庭聚會恐懼症也開始發作。恐懼什麼呢?當然是家庭聚會時來自長輩的冒犯。有些人總愛問侵犯隱私的問題,例如婚姻、家庭、收入或升遷。也有些人總覺得比你年長些就有資格指導你的人生。
Read More 年節家庭聚會恐懼症年齡是影響使用者經驗的重要變項。如果把台灣人依年齡大致分成 0-19 歲的兒童與青少年,20-44 歲的青年,以及 45 歲以上的中高齡,比例分別為何?我利用內政部統計處的資料重新計算。
Read More 中高齡世代與時代人們在任何時候的體驗都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個體收到的環境刺激輸入,以及心中被這些刺激喚起的相關經驗。個體用這些經驗解釋感受到的刺激(未必意識得到這個過程),解釋的結果就是體驗。用簡單的式子來表示:
Read More 一歲幼兒教我的設計課電視影集就像電影,對觀眾來說是一種暫時逃離現實生活的解脫,是一種重要的紓壓管道。健康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長期壓力會影響一個人的免疫系統。所以每週能夠固定觀看喜愛的電視影集,也是促進身心健康的好方法。
Read More 大叔看電視中高齡的定義是四十五至六十五歲。但是對個體來說,中高齡不只是數字,更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很多人對這個階段會有負面聯想,例如老化與停滯。但只要願意調整心態,這也是人生從高原到巔峰的階段。我自己再過一兩年就要邁入這個階段,當然也有不少反省。本文彙整 2011 年 6 月到 2012 年 10 月這段將近一年半的期間我在 Twitter 上分享的 48 個觀點或觀察,分成四類:認同、成長、互動、印象。如果你有興趣,歡迎關注我的 Twitter:@hao520。
Read More 充實心靈邁向中高齡媒體報導,一位家住雲林的十四歲男孩帶著八歲的妹妹未告知父母就離家環島。五天之間,哥哥用離家時身上僅有的四千元帶…
Read More 旅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