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怎樣的高雄?
「高雄」是什麼?搜尋過去這段時間的新聞網站,第一眼看到的往往是哪個跟高雄沒有淵源的人又想參選高雄市長了。然後,跟著一些負面新聞,例如阿羅哈客運在台北市承德站的載客爭議,以及高雄捷運弊案等等。搜尋部落格,大部分是外地人來高雄的遊記,或外地人在高雄念書的日誌。搜尋網路搜尋引擎,除了機關行號的網站外,就是旅遊資訊。
Read More 我們需要怎樣的高雄?「高雄」是什麼?搜尋過去這段時間的新聞網站,第一眼看到的往往是哪個跟高雄沒有淵源的人又想參選高雄市長了。然後,跟著一些負面新聞,例如阿羅哈客運在台北市承德站的載客爭議,以及高雄捷運弊案等等。搜尋部落格,大部分是外地人來高雄的遊記,或外地人在高雄念書的日誌。搜尋網路搜尋引擎,除了機關行號的網站外,就是旅遊資訊。
Read More 我們需要怎樣的高雄?上周六上午,陳總統在紀德艦成軍典禮上發表重要談話。對陳總統來說,在 TVBS 公佈民眾對他只有一成的滿意度民調之後,這原本應該是一個扭轉形象的大好機會。十分可惜的是,有關軍購案的部分是一大敗筆。陳總統對通過軍購案的殷切期盼,任何人都能體會,但他的演說卻無法讓反對軍購案的立委或人民改變立場。
Read More 幫阿扁尋回快樂與希望在一般人心中,醫師可能是所有專業中最具權威性的。人們未必會聽建築師的話,未必會聽律師的話,但一定會聽醫師的話。建築師或律師還得依客戶意見做事,醫師作判斷與決策時甚至可以不太受到病患意見的限制。
Read More 當專業與權威變成無知與傲慢任何人只要仔細觀察台灣在各級選舉期間的大小選舉活動,都會得到一致的結論:台灣的選舉文化,既粗糙又原始。就像廁所從茅坑升級到抽水馬桶,但人們的使用習慣沒有升級:上廁所不沖水、不定期刷馬桶、糞便堆積如山……。總統直選又如何?選舉文化沒有提升,台灣的民主就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
Read More 粗糙又原始的選舉文化台灣大約從三、四年前開始,刮起一陣「繁體正名」風。正名的原因,似乎是因為「簡體」一詞,中的「簡」有簡潔、簡明之意,相較之下,「繁體」一詞中的的「繁」則有繁複、繁雜之貶意。
Read More 繁體與正體BBC 中文網報導,台灣團結聯盟立法院黨團 10 月 3 日召開記者會指出,如果在 Google Maps 搜尋 “Taiwan”,出現的地圖右方註記的名稱是「台灣,中國的一省(”Taiwan, Province of China”)」。台聯立法院黨團抗議 Google 屈服中國壓力,昧於國際現實,傷害台灣主權地位,並呼籲全民一人一信向 Google 抗議,要求改正錯誤。
Read More 從中國打壓論看台聯立委的國際觀包括台灣教師協會、台灣教師聯盟、北社在內的多個本土社團,十八日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指「台客」一詞是中國文化霸權對台灣弱勢文化的欺凌,因此在多元文化的台灣社會中,不應存有「台客」的名稱。這些社團更呼籲,社會不應以「台客」稱呼侮辱人。
Read More 台客不俗二十年前,台灣正處於解嚴前的轉型期,面臨許多改變的可能性。每個人都在問:台灣要往哪裡去?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與龍應台的「野火集」剛出版,很能反映當時的社會趨勢。現在三十五歲以上的人應該都記得,那個時代的台灣人對台灣社會的自我批判非常強烈,反省也非常深刻。
Read More 二十年之後上周末,高雄市議員補選投票日當天,和另外近七成市民一樣,我沒有投票。我選擇了參觀兩場當天在高雄市正式開展的展覽:高雄市立美術館「懷德史密斯繪本原畫展」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人體大探索展覽」。
Read More 高雄人的蛻變二二八手護台灣活動當天下午,我開車經過活動南端終點的昌隆村,直接感受到台灣人民對公投的期待。大約也是這一段時間,我也收到許多學生的轉寄信件,內容不外乎「不管總統您投給誰,公民投票您一定要出來,投給台灣」。
Read More 影響力 用在適當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