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能否產生意識(五):結語
機器能否產生有意識的心靈?我們覺得蟑螂可能沒有意識,我們覺得烏賊可能沒有意識,但我們覺得黑猩猩有意識,也覺得人有意識。你的電腦沒有意識,民航機的自動駕駛系統也沒有意識,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能製造出運算能力和人腦一樣強大的機器,這樣的機器會不會像「魔鬼終結者」中的 Skynet 一樣產生意識?在一般人的直覺中這是可能的,否則也不會有這麼多基於類似假定的電影。
Read More 機器能否產生意識(五):結語機器能否產生有意識的心靈?我們覺得蟑螂可能沒有意識,我們覺得烏賊可能沒有意識,但我們覺得黑猩猩有意識,也覺得人有意識。你的電腦沒有意識,民航機的自動駕駛系統也沒有意識,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能製造出運算能力和人腦一樣強大的機器,這樣的機器會不會像「魔鬼終結者」中的 Skynet 一樣產生意識?在一般人的直覺中這是可能的,否則也不會有這麼多基於類似假定的電影。
Read More 機器能否產生意識(五):結語讓我們再回到 Moravec 對「義腦」實驗的功能主義觀點。這樣的觀點,雖然是許多心理學家、人工智慧學家與哲學家所喜歡的,但也有其限制。最大的限制,在於它不能解釋意識的主觀性(qualia)。
Read More 機器能否產生意識(四):「桶中之腦(Brain in a Vat)」實驗2004 年的電影「機械公敵(I, Robot)」是一部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科幻片。在 2035 年的世界,許多工作已由機器人代替人類完成。機器人像傭人一樣,聽命於人類主人,並遵守機器人三定律:第一,不能傷害人類,也不能因為不作為導致人類受傷;第二,不管人類命令他們做什麼都得做,除非抵觸第一定律;第三,他們必須保護自己,但不得抵觸第一、二定律。
Read More 機器能否產生意識?電影「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中,被通緝的蘭登(Langdon)與納佛(Neveu)來到提賓(Teabing)的豪宅。提賓告訴他們一個隱藏在達文西畫作「最後的晚餐」中的秘密:耶穌右邊的人並非使徒約翰(Apostle John),而是耶穌的妻子、抹大拉的瑪利亞(Mary Magdalene)。為了說服蘭登與納佛,提賓在電腦上將使徒約翰的影像從耶穌右邊移到左邊,結果那人緊靠著耶穌,影像剛好吻合。目睹此景,蘭登與納佛震驚不已。
Read More 達文西密碼與 GIMP(續):最後的晚餐電影「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的開頭,羅浮宮館長遭到謀殺。法舍(Fache)探長拜訪正在巴黎舉辦新書發表會的藍登(Langdon)教授告知此事,並請求協助。解開達文西密碼的一連串故事,自此展開。
Read More 達文西密碼與 GIMP:蘭登教授的簡報昨天(29 日)《巧克力重擊》的導演李啟源及演員在本地舉行一場座談,我剛好因為要開會而無法出席。後來李導演經由我的同事得知我非常喜歡看電影,而且不管什麼電影我都可以談心理學的關聯,就邀請我參加晚上在鳳山東亞影城舉辦的首映會。電影 4 月 7 日才正式上映,在這篇文章中我只談一些無關電影細節的感想。無雷,請放心閱讀。
Read More 《巧克力重擊》首映會在剛剛結束的第 78 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以種族歧視為主題的「衝擊效應(Crash)」擊敗以同性戀為主題的「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獲得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近剛看完「斷背山」,想到去年因故錯過了在電影院欣賞「衝擊效應」的機會,上周末就特地到百視達租 DVD 回來看。我的感覺是,兩部電影同樣探討歧視問題,也都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不過,種族歧視的議題還是較能在觀眾心中產生共鳴。此片獲頒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我並不覺得意外。
Read More 衝擊效應在台灣2 月 22 日在美國商會的活動中,陳水扁總統以「斷背山」比喻台灣和美國之的關係。3 月 8 日在歡迎諾魯總統的國宴上,他又以「斷背山」來比喻台灣和諾魯之間的邦誼。這個比喻實在太不適當,不適當到我覺得總統的醫療團隊應該請臨床心理師幫他作全套的心理衡鑑,最好再加上臨床神經心理衡鑑,看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這絕不是侮辱國家元首,因為陳總統連續使用兩次這樣不適當的比喻,顯示他的認知能力出了很大的問題。
Read More 解讀阿扁心中的斷背山「天龍八部」及「臥虎藏龍」兩部武俠小說的部分章節,最近成為中國大陸高二學生語文課的選讀教材。蔡明亮導演的電影「天邊一朵雲」在柏林影展得獎,回到國內,國人關注的卻只有「口交鏡頭是不是真槍實彈」。這兩則新聞,在本質上其實是有關聯的。
Read More 為什麼看不懂?這不是一篇影評或簡介,純屬個人感想。
Read More 閒聊「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