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八日晚上,我到高雄喜滿客影城看改編自八零年代熱門動畫、Michael Bay 導演的電影《變形金剛(Transformers)》。全片沒有冷場,讓包括我在內的全場觀眾熱血沸騰整整 147 分鐘。就連散場後的深夜駕車在高雄街頭的感覺,也都不一樣了。
《變形金剛》的劇情很單純。有一種能任意變形的外星機械生命,分成代表正義力量的博派(Autobot)與代表邪惡勢力的狂派(Decepticon)兩族。它們來到地球,尋找機械生命的終極能量來源-火種源(Allspark)。如果邪惡的狂派找到了,將會用它來統治地球。正義的博派則試圖在狂派之前搶先取得火種源並將其毀減,以拯救地球。兩派機器人的大戰在地球展開,人類生存的唯一希望掌握在一個名叫山姆魏瓦奇(Sam Witwicky)的青少年手裡……
好的科幻片就像所有的好電影一樣,讓觀眾願意暫時脫離現實,接受電影裡的各種假定,投入電影的虛擬世界中。科幻片能否達到這個目的,除了故事本身要有可信度且能吸引人以外,還受到兩個因素影響:特效與角色。
特效是一般人會先想到的,《變形金剛》的特效也真是好得沒話說。所有的機器人看起來都非常真實,不論是變成汽車、卡車、坦克、戰鬥機、音響或手機,變形的過程看起來也都非常真實。這麼多的機器人,這麼多的造形,這麼多的變形,真的會讓觀眾看得目不轉睛,而且持續處於極端亢奮的狀態。至少,我看這部電影時就是這樣的。
和特效同樣重要的是角色。如果特效夠真實,但角色卻不夠真實,同樣會減弱電影的可信度,讓電影顯得「假假的」。我非常愛看科幻片,也看過無數的科幻片。在我的經驗中,絕大多數的科幻片不是特效不夠真實,就是角色不夠真實。只有極少數的科幻片能夠兩者兼顧,《變形金剛》就是其中之一。
在《變形金剛》中,人類的角色相當關鍵。他們一方面能夠幫助觀眾投入電影中機器人大戰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幫助觀眾接受「這些機器人是有機體、是生命形式」的假定。這是一個困難的假定,對許多觀眾來說不是那麼容易立即接受。但如果讓觀眾觀察人類角色與機器人角色的互動,觀眾就能像觀察人與人互動一樣,在自己心中推論這些機器人的心理狀態。一旦在觀眾心中機器人是有心理狀態的,這些機器人自然就有了生命。
再回到劇情。除了特效與角色,電影故事中的「現實」成分,也會影響電影的可信度。在《變形金剛》中,故事的背景是真實的伊拉克戰爭。而人類使用的武器系統都是真實存在的,例如美國軍方最新的飛行器 V-22 Osprey 與 F-22 Raptor。最有現實感的則是網際網路。博派機器人透過網際網路學習人類的語言與文化,狂派機器人則透過網際網路上的 eBay 找到山姆魏瓦奇。還有許多小細節,都有助於增加劇情的統整性、一致性、趣味性與可信度。
最後,是電影的情緒。《變形金剛》雖然有許多戰爭與暴力,觀眾在大部分的時候卻都是很愉快的。和我看同一場電影的觀眾,顯然都很投入,電影中的笑點都能喚起滿場的笑聲與掌聲。當然,在電影後半博派機器人受傷或死亡時,也會傳出觀眾的嘆息聲。大家都很能投入電影之中,並充分享受這部電影。在看電影之前,我原本很擔心遇到那些因為不能投入電影之中而不停抱怨「太扯了」的觀眾,或是那些一直跟身邊的朋友解釋劇情的觀眾,還好後來都沒遇到這些狀況。
《變形金剛》是一部非常成功也非常好看的電影。不論你小時候是否看過原版的動畫或擁有變形金剛玩具,不論你是否對科幻片有特別的偏好,不論你是男性或女性,不論你的年齡與成長背景為何,我都強烈推薦你去看這部電影。你一定會覺得值回票價,而且一定覺得只看一次不過癮,電影結束後還沒走出戲院就會想再看一次了。
延伸閱讀:閒聊《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布洛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