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米與推推王:概念模型的比較

去年八月我寫過一篇「共享書籤 HEMiDEMi,網摘精華 MyShare」,比較這兩個競爭的網路服務。當時,我看好基於純粹 Web 2.0 機制的HEMiDEMi 黑米共享書籤。過了不到一年,結合共享書籤與社群討論的黑米果然發展出類似繁體中文 del.icio.us + Digg 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使用者。但是,新的黑米也有了新的競爭對手:去年八月底開始內部測試,最近開放一般使用者註冊使用,介面與功能都與黑米十分類似的推推王 funP

黑米與推推王的使用者介面雖然乍看之下十分類似,卻是圍繞著十分不同的概念模型發展出來的。黑米採用的概念模型是來自電腦軟體的「在瀏覽器收書籤」,而推推王採用的概念模型則是來自網路服務的「在 BBS 貼文章」。同樣的動作,黑米說是「收書籤」,推推王則說是「貼文章」。

不要小看這個概念模型的差異,它是影響服務或產品易用性的關鍵。我們不看手冊就會使用各種作業系統的媒體播放程式,正是因為它們的使用者介面與實體的媒體播放設備類似。使用者可以用之前使用實體播放設備學會的概念模型,來了解軟體的功能與操作方式。

如果我們比較人數,有在瀏覽器收書籤經驗的網路使用者,數量一定多於有在 BBS 貼文章經驗的網路使用者。但我要提醒,這未必代表黑米佔有易用性的優勢。

黑米的「在瀏覽器收書籤」概念模型遇到的最大障礙是,絕大多數台灣使用者慣用的瀏覽器 Internet Explorer 中是沒有「書籤」一詞的,只有「我的最愛」。他們或許熟悉「加到我的最愛」,卻未必知道那個動作有另一種說法叫「此頁加入書籤」。在去年經濟部技術處舉辦的 Web 2.0 國際研討會上,我就在私下討論時聽到有人誤以為 HEMiDEMi 是收藏與討論傳統書籤(夾在書裡的紙書籤)的網站。

推推王的「在 BBS 貼文章」概念模型,很明顯也很明確地是針對有使用 BBS 經驗的人。這個概念模型有非常重的台灣本土味,不像「在瀏覽器收書籤」那麼技術中立。但我們也要認清一個事實:過去十五年來台灣的網路使用者絕大多數都有使用 BBS 的經驗。對一般使用者來說,這個本土化的策略讓推推王顯得比黑米更容易親近。(說到本土化,我就想到國際化的問題。推推王的英文名稱「funP」如果依直覺念成「fun-P」,好像很難有好聽的中文諧音。)

推推王的「在 BBS 貼文章」概念模型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那就是連 BBS 的「精華區」也可以一併採用。推推王的「精華區」,就是黑米的「群組」。但「在瀏覽器收書籤」的概念模型並無法理解「群組」,需要用另一套概念模型來理解。因此,即使功能類似,使用者操作時主觀感受與認知歷程上的複雜度,還是比推推王高得多。

我還是要提醒,這也未必代表推推王就優於黑米。共享書籤網站畢竟不是 BBS,不是所有功能都找得到類比。使用者介面以 BBS 為比喻,或許可以幫助使用者快速了解某些功能與操作方式,但卻未必能幫助使用者了解那些 BBS 上沒有的功能與操作方式。例如,使用者可以參與推推王的精華區,在 BBS 上卻不能這麼做。

舉個不當概念模型的例子。早期的媒體播放程式往往有個「收音機」的介面,讓使用者可以收聽網路電台。許多對電腦與網路不是非常熟悉的使用者,一看到「收音機」這個詞與長得很像實體收音機的介面,很容易誤以為電腦可以收到各家電台透過無線電波傳送的節目。如果他們用操作傳統收音機的概念模型去操作媒體播放程式,就會很不順利,而且會非常失望。所以,在近年的媒體播放程式中已經很少看到收音機了。

從概念模型的層次來評估,黑米必須協助使用者克服對陌生概念如「書籤」或「群組」的恐懼,也必須加強系統內部概念模型的一致性。推推王則必須注意不要過度延伸「BBS」的類比,以避免造成使用者理解系統的困難。我雖然是黑米的長期活躍使用者,但我也非常喜歡推推王。我甚至覺得,推推王有許多地方是值得黑米學習的。整體而言,我覺得兩套服務都很有潛力。希望藉由良性的競爭,讓台灣的使用者有更多機會享受國際一流的網路服務。

延伸閱讀:台灣高鐵自動「考試」系統黑米共享書籤與部落格經營Taiwan 2.0 看Web 2.0我的 HEMiDEMi 與 MyShare 註冊經驗共享書籤 HEMiDEMi,網摘精華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