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市圖李科永紀念圖書館位於民生路與中華路口、中央公園一隅,2018 年落成啟用。綠蔭環繞,像是森林裡的圖書館。七年來逐漸融入這個高雄市區最老的商圈、文教與行政中心,長出自己的性格。

一段屬於前金的記憶

這裡原本是歷史悠久的兒童圖書館所在地。我小學四年級從台南搬來高雄,轉學前金國小,兒童圖書館是我最常流連的地方之一。

十年前舊館拆除時曾引起抗議。但對我來說,近五十年過去,新館更像是傳承。當年的小讀者長大了,圖書館也長大了。圖書館與讀者重逢,但我們都不再是當年的模樣了。
規矩、文靜、極美的空間

李科永紀念圖書館是一座老派、文靜、規矩但非常精緻的圖書館。全館的書架、桌椅到地板皆為木質與木紋,加上暖色燈光與窗外的大片綠蔭,空間之美甚至超過許多強調設計感的咖啡館與書店。

這樣的美感也帶來一點拘謹感。與草衙分館那種現代、活潑、開放、鼓勵你探索的設計不同(我還是最愛草衙分館)。這裡的氛圍會自然地引導你坐下,靜靜地看書。
讀者與圖書館一起成長

雖然一開始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七年下來,使用者也逐漸適應這座分館,分館也逐漸融入這個舊聚落。讀者與圖書館一起成長。

這裡是全高雄交通最方便的地點。因此分館的使用率一直很高。不只有捷運,中央公園更是公車匯聚。北到楠梓左營內惟,南到林園小港,都有公車直達。北邊的幹線公車經中華路,南邊的經中山路。市區短程就更不用說了,五福、中山路車都很多。
老城區的青銀共讀

前金區是古典的文教區與行政中心,一早就入館看報的退休長輩很多。一樓閱報區窗外就有湖景,可能是所有分館之中最高級的閱報區。很多老分館就是給你一張大桌、兩個報架,但也夠用就是。

少數長輩也會來到二、三樓書庫與閱覽區,挑幾本小說看一上午。有位長輩都是剛開館就入館,坐固定位置看小說,數年如一日。也有一些長輩就只是放空。

二、三樓閱覽區最主要的使用者群還是年輕人。而且分館內外環境皆美,讀書氣氛佳。但如果要比座位數與人數,最多的當然還是左新分館。
地下室的兒童區:利弊並存的配置

李科永紀念圖書館的兒童區位於地下室,與二、三樓距離比較遠,甚至有種輕微的隔離感。好處是不會互相干擾。例如經常有幼兒園團體參訪或帶活動,但你如果沒有下樓是不會知道的。

但從現代圖書館的設計來看,的確是比較沒有那麼共融。又因為在地下室,沒有自然光,也沒有窗外的景。不像大部分的分館會把最好的區域留給兒童。
街友的庇護所

還有另一群使用者:街友。中央公園就在市中心,夜宿公園的街友也多。圖書館自然成為庇護所。少數街友會在九點準時入館,使用衛生設備或飲水,然後待一整天。

街友入館其實也相當節制,就是靜靜地找一個角落坐著。有些會使用插座充電。一般讀者也適應了,就是大家共享圖書館資源。

高雄中央公園街友與場域的關係很像台北車站。市中心開放空間,鄰近商圈,生活機能完善。一般民眾和街友大致能共存。我甚至還常在公車上看到熟面孔街友,雖然我也不知道他們要去哪裡。
移工與新住民的需求

中央公園也很像高雄的北車大廳,都是移工聚會與交流的樞紐。但我很少在假日入館,可能也因此很少看到移工入館。不知道移工和圖書館的關係如何。

我又想到楠梓科技園區旁的翠屏分館。附近都是移工宿舍。圖書館如何能夠滿足這些移工的休憩、學習與成長需求?這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圖書館的性格是由社區與讀者共同塑造的

從稚嫩到成熟,從新生到傳承,這座圖書館在舊聚落裡長出自己的性格。

一座圖書館的性格不是由建築師與設計師定義的,而是由社區與讀者共同塑造的。李科永紀念圖書館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