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至,禮尚往來。這個時代的人最害怕收到的就是月餅或相關的烘焙食品。尤其平日不太吃加工食品、不攝取含添加糖的飲食的人,這類食品可能頂多每週末家庭聚餐吃個一小口作為點綴。看到一整盒是會恐慌發作的。
也許是以前吃不飽的年代留下來的習慣,我們絕大多數的年節食俗都是高油高鹽高糖高脂的能量包:元宵、粽子、月餅(清明的潤餅是唯一的例外)。但是我們早已過了那個平日吃不飽、過節吃到飽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人平常不只吃得飽,也許還吃得太好。整體來說也比上個時代更重視健㡽。食俗亦應隨之調整。我曾開玩笑說年節食俗乾脆反過來,就吃不飽吧。例如三節不吃晚餐。當然只是開玩笑。
但是不開玩笑。我們真的要認真思考:如何讓食俗(包括年節送禮)不僅不會成為健康的負擔,還能夠促進健康。
這也包括一般送禮。你知道很多情境人們會送禮表達心意,或致贈對方作為紀念。但很多時候這些「物」都不夠實用,就堆在書房佔空間。因為是心意,通常還會佔很久。但最後還是會送進資源回收廠。
這些年我有個很深的感觸:最好的禮品還是在地、當季、新鮮的農產品。加工愈少愈好。而且現在都有禮盒了,不是隨便報紙包一包。送禮一樣氣派。
隨便舉個例。一盒十粒的東勢水梨絕對比大部分糕餅禮盒便宜,但是收禮的感覺就是好得多。我印象深刻的還有芳榮米廠的米磚禮盒,枋山芒果,雲林地瓜。如果要能放久一點的,適度加工的產品也很好。例如米、醬油或茶葉。糕餅類還是可以作為點綴,例如一小包煎餅就不錯。
最重要的是心意與實用兼具。你看到一盒當季在地高品質農產品,就會感受到對方挑選的心意:要真有心才想得到、以及找得到某個鄉鎮的作物來當禮品。而且不只是為了幫助小農,更是真的幫你找到(你之前不知道或沒想過的)美味又健康的食物。
至於哪裡找?我比較有印象的是,中華郵政 i郵購多年來一直都和農糧署與在地小農有一些產銷的合作。而中華郵政的服務網路也的確涵蓋每個產品的產地。農產品產量不穩定,商城經營不易。但中華郵政願意持續經營,也的確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