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利用公共運輸在城市內移動以及往返台灣各地,這幾年走在街上最大的感觸就是公共場所的菸味愈來愈濃了。而這也是一個地方愈來愈不幸福的指標。

菸味是壓力的指標。在我經常造訪各地科技園區或公司的那些年,有時人生地不熟,走著走著聞到菸味就知道到了。工程師休息時間會在大樓外抽菸。
當你感受到壓力而沒有健康的紓壓管道,很多人會用吸菸解決。高度壓力的工作最容易這樣。就像職業駕駛休息區一定要有吸菸區,尤其壓力最大的遊覽車駕駛。
大家都知道工作環境應該要能夠促進健康,但很多行業的雇主或監理單位並沒有認真面對這件事。
醫院門口一直都是最大的吸菸區。這也很諷刺。過度依賴全民健保,不僅讓人們忘了如何照顧自己,甚至還開始揮霍起自己的健康。
瀰漫在城市中的不只是菸味,更是人們沒有出口的壓力,對未來的徬徨,以及放棄了照顧自己。
只思考菸害防治是不夠的。就像高中生在學校偷抽菸被抓到並處罰,他們學到的是抽菸不要被抓到,而不是不要抽菸。
我們更要解決系統性的問題。人們需要更能促進身心健康的職場,生活中也要有更好的社會支持。當人們過得更健康,吸菸自然會被更好的行為替代。能促成這些事,才是真正的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