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運輸不是國家音樂廳。它不是規訓嚴格的殿堂,而是容納日常生活的場域。即使是高鐵車廂,依然是市俗的公共空間。必然充滿日常的生活、家庭與社交活動,自然會有各種聲音。
旅行的期待、新奇的體驗往往伴隨著正面情緒,透過不同方式表達出來。
小小孩好奇地問媽媽問題,大人們開心聊天。有時也有哭鬧或爭執。它更像是一間移動的咖啡館:有大人,也有小孩;有人獨處,有人同行;有人為休閒而來,有人談公事。
我習慣坐靠窗的位置。有了窗景,就有了全世界。對車廂裡的聲音,我的接受度其實很高,很少嫌吵。
我不太嫌吵或許和我做了二十年消費者與使用者研究有關。觀察大家做些什麼、說些什麼,也能了解不同消費者族群的輪廓。日積月累就成了市場敏感度。
當然我最喜歡的「噪音」還是高鐵高速行駛的高頻噪音。
公共運輸車廂終究是市俗的公共空間,用表藝場館的規則去規訓乘客未必適宜。
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懂得自律,也懂得包容與自己不同的人。沒有人是完美的,學會接受彼此的不完美,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