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些對公共運輸有偏見、從來不搭公車的人很愛說「公車很難等」。當然市區與郊區、尖峰與離峰等因素都會影響班距。但以我在各地搭公車的經驗來說,動機與能力很重要,不是瞎等。
動機
例如今天上午在高雄密集了幾趟公車,每趟都只搭了兩、三站。如果要等很久我當然就直接用走的了。但我經過站牌順手看了一下公車動態。剛好有車就搭個幾站少走點路,省點時間。
最後一趟公車一天只有七班。對,這麼少。但我經過站牌它剛好要來了。還是搭得到。
所以重點真的是動機。動機強,隨時會想到、查到,自然更容易搭到。沒動機的人覺得什麼都難。
能力
能力也是動機來的。有動機,常搭,經驗自然會累積。就像那條一天七班的路線,之前也這樣剛好搭過幾次,所以我才會想到它。
如果路徑不熟,可以先用 Google 地圖規劃。即使我這老鳥有時也會驚訝「原來可以這樣搭/轉車」。但 Google 地圖的公車資訊經常不準。還是要開官方的公車動態 app 確認。
重點是知道如何管理不確定性。備援方案也是重要的能力。你能步行一段顯著的距離,或是懂得使用公共自行車,也能補公車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