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於台南,成長、定居於高雄。但因為自幼逢年過節還是會到台北的祖父家住一段時間,近二十餘年又因為工作關係頻繁往來高雄台北與其他城市,也積累了超過五十年的台北印象。
台北是台灣戰後發展最早、規模最大的城市。當別的城市大部分區域都還是田,台北已有大規模的現代鋼筋混凝土建築群。很早就定義了城市的性格,也塑造了生活的風格。
同一個年代,其他城市大部分的區域都還沒有市地重劃。例如高雄的市區還在鹽埕前金。等到工業開始發展、人口快速移入,田地與埤塘在很短的期間長出道路與房子,才長成今日的樣貌。
那個年代什麼最新最潮的都在台北。就像 1990 林強的〈向前走〉唱的那樣。
1988 年,上大學那年的夏天跟高中同學上台北玩了幾天。其中一天專程到到北美館朝聖,在館內待了一整天。再早十年,大約 1978~1980 年,祖父常帶念小學的我到重慶南路逛書店。都是當時的高雄沒有的文化體驗。
台北有捷運前,公車路網就很綿密。後來也是全台灣最早有捷運的城市。台北直到今天都有台灣最好的公共運輸系統。
正因為很早就最新最潮,台北人不太需要離開台北,不像外地人需要頻繁「進京」。也因為城市的規模與封閉性,生活習慣與傳統形成之後可以維持很久。
台灣其他城市發展較晚。沒有包袱,改變也快得多。台北相較之下還是有上世紀八零年代的老派質地,軟硬皆是。差不多就停在林強那首歌的時空。
台北早熟,不太需要改變,也不太能改變。任何改變都會引來激烈抗議。上世紀最新最潮的維持到這世紀,都要變成文化遺產了。我常覺得這個時代的台北像座博物館。
但這未必是缺點。台北的包袱有時也是它的迷人之處。例如有些上個時代的建築,在別的地方沒有這麼老的,或這麼老的都被拆光了,在台北還有,而且很多。依附其上的生活方式也留了下來。時間線索真的比較豐富。所以我說是現代的古都。
台北有些事直到今日還是做得比其他城市好。公共運輸依然首屈一指,行人環境也是。幹道有實體人行道,巷弄也有標線型人行道。如果人行道受工程影響,工地旁幾乎都有堪用的臨時人行道。都是其他縣市做得沒有那麼好的。
台北畢竟是首都,國慶日在街上掛國旗,台北就是掛得好。我每年都要好好欣賞一下。不像有的縣市愛掛國旗,掛一大堆,但是掛得歪七扭八。
台北是全台灣夜生活最豐富的城市。1998 年在台北工作過一年,經常晚上九點多還在外面喝咖啡,三更半夜還在逛誠品。也有幸見證過台北復興南路街邊清粥小菜的榮景。
只是我好多年沒有深夜流連在台北街頭了。我也不再是當年三十歲不到的青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