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與親職賦能,從公共運輸開始

內湖十五歲青少年偷開祖父的汽車發生車禍,三死二傷。或許是家庭個案,但也凸顯即使公共運輸如此便利的台北仍有交通素養的城鄉差距。

Public Transportation

今天如果大人喜歡且善用公共運輸,經常帶孩子一起走路,過程中也就自然賦能小孩自主移動與探索的能力。台北已經是基礎條件最好的城市了。

反過來說,如果大人不管到哪都開車、騎機車,幾步路都不想走,小孩每天就只是被載。當小孩想要自主一點,表現得像大人,想到的自然就是開車、騎機車。

這也是很多公共運輸不便的縣市的狀態。雪上加霜的是,以前偷騎機車的難度高,現在騎微型電動二輪車的門檻低得多。但是一樣危險。

當然在教養與教育良好的健康家庭,即使父母每天開車、騎機車載小孩,孩子也未必去偷開車、偷騎機車。事實上,孩子反過來影響父母也是有的。

例如高雄,古早時候當然是公共運輸的蠻荒之地。但這一代的兒少都在公共運輸便捷的交通環境成長,也更懂得利用。甚至有一些會回過頭去教自己的父母使用公共運輸,改變自己的父母。

如果你觀察台灣五十年來交通環境的轉變,你會發現交通素養的落差才是貨真價實的城鄉落差與階級複製。上世紀的人覺得有車比較高級。這世紀其實是整個翻轉的。公共運輸才是現代的主流價值觀。

新的世代之中有一些已經停止複製他們父母習慣私有運具的交通習慣,轉而選擇公共運輸。跨越交通素養的落差,真正來到現代。要說是打破了階級複製也可以。

但是畢竟不是每個家庭都這麼幸運,體質都這麼健康。孩子們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幾乎全部來自家庭。你給了怎樣的起點,他們就從那個起點開始成長。起點是不好的,走出一條好的路就真的比較辛苦。

這個時代的家庭如果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就要從積極實踐公共運輸開始。不論在本地或外地都要實踐。這是全套的習慣,不只運具的選擇,也包括步行能力與習慣的建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