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館特展《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從影像到體驗,從現代到後現代

高雄市立美術館《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由 34 件泰德美術館館藏與 21 件國巨基金會館藏組成,是國內近年罕見的現代藝術特展。更難得的是以純繪畫的抽象表現主義時期「之後」、大約近半世紀的藝術為主體。

Capturing the Moments

單純繪畫的抽象性在抽象表現主義時期達到頂點之後,形式與媒材就開始變得多樣。這個範圍當然極廣,特展的焦點限縮在攝影與印刷影像與傳統繪畫的交互影響。展出許多我以前只在教科書上看過的藝術家(以及年輕到還沒被寫進教科書的)的作品真跡。

我最喜歡的是以安迪沃荷(Andy Warhol;也是這組之中最知名的)與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為首的「融合新境」這個類別。兩人都受通俗文化(尤其電視)影響,將這些新時代的大眾媒體影像(例如報紙或雜誌)透過絹印與繪畫結合。

我個人覺得特展中勞森伯格的作品比同場展出的安迪沃荷作品精采。可惜勞森伯格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品〈Monogram〉不是泰德美術館館藏(斯德哥爾摩當代美術館),未能在這次特展中展出。

恩吉德卡·阿庫尼利·克羅斯比(Njideka Akunyili Crosby)是這個創作主軸更年輕的一輩。作品中同樣有轉印的印刷影像,但跟兩位前輩的風格完全不同。而且有更多的女性意識的呈現。

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的作品則是把經典恐怖電影《十三號星期五》的經典畫面轉化為繪畫。很妙的是觀看者帶著電影的情緒看畫,體驗是會被放大的。路克圖伊斯曼(Luc Tuymans)的作品也在這條線上。

賽西莉布朗(Cecily Brown)跟我同年,展出的作品是 1999 年的創作。所以當我看到她的濃厚抽象表現主義風格時其實有點訝異,還再三確認了她的年紀與作品的年份。乍看還真不是這個時空的作品。她的確受到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很深。我很喜歡。

喬治康多(George Condo)也是個復古的例子。2000 年的創作乍看是比抽象表現主義更早的立體主義,卻融入了這個時代的風味。他同樣也受到抽象表現主義影響。其實也不能說是復古。而是那些風格只是過了高峰期。它們連結人心的魅力絲毫未減。

啊,我差點忘了提到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特展中歸類在一開始的「拉鋸」。他在歐洲,而且比安迪沃荷與羅伯特勞森伯格老了一輩,但在相同的時期同樣受到通俗文化中的影像的影響。只是表達的形式很不一樣。

這次特展另有三幅畢卡索的作品。或許也可說是攝影衝擊之下最早的嘗試。我的意思是,當攝影技術出現,藝術家不再需要用繪畫的方式記錄表象的真實,自然就轉為記錄抽象的、內在的、體驗的真實,展開了過去一百年的抽象嘗試。這是現代藝術之所以迷人。

這篇觀展心得很主觀,就只記下我比較有感的部分。看展就是這樣,每個人的經驗不同,性格不同,觀看每幅作品的體驗也不會一樣。

最後我還是要強烈推薦這個特展。以主題的深度、作品的代表性與數量,全票 300 元超便宜。不要擔心看不懂。抱著開放的態度,不要拒絕任何作品。信任自己的直覺,記下自己的體驗。你會滿載而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