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東西》:超現實的驚悚喜劇

這麼獵奇的故事如果沒拍好就成了 A 片,拍得好則成就了一部藝術性強烈的 A 級電影。《可憐的東西》當然是後者。

Poor Things

一個性慾強烈的女性在跳河自殺死亡後被瘋狂科學家打撈回來。取出她的腦,將她腹中未出世的胎兒的腦移植至她顱內,並為她取名貝拉。

貝拉有成熟女性的身體,但心理還是個幼兒。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開始探索自己陌生的身體,以及世界。基本上就是《科學怪人》風味的《木偶奇遇記》。

不論是科學家的人體實驗,或是貝拉透過「性」來探索自己與世界,都超越了世俗的倫理界線。而電影的尺度的確很大。台灣分級是輔 15。

真實世界很保守,而電影總是會用各種方式挑戰保守觀眾的倫理界線,再收回來。如何挑戰、如何收回,就看製片、導演與編劇的功力。都不挑戰也不行,陳腔濫調的東西不會是好電影。

《可憐的東西》採取了超現實的風格,讓觀眾的心理不會被壓得那麼沉。超現實的質地主要透過強烈的攝影風格來傳遞。我沒有仔細計算電影裡用了幾種鏡頭,只能說都不是你在一般電影習慣看到的。應該說沒有任何一秒像「正常」的電影質地。

配樂也一樣有「異世界」的感覺。讓我想起 1968 年的《浩劫餘生》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館音樂的配樂,用陌生的聲音與旋律襯托出讓那個由人猿統治人類的外星顛倒世界。

所以整部電影很多時候有一種疏離感。但是真要你進入貝拉的內心世界時,又會有一顆鏡頭把你拉進去。讓你同情、同理、喜歡、認同與愛上這個怪怪的女孩。

貝拉這個角色的展開與轉變是整部電影的主軸。艾瑪史東詮釋這個困難的角色近乎完美。兩個關鍵配角,威廉達佛的瘋狂科學家巴克斯特、馬克魯法洛的風流律師鄧肯,也都很精準地協助塑造了貝拉的性格。

強烈的風格、困難的角色、瘋狂的情節、真實的情感,交錯纏繞與互相映射,創造了《可憐的東西》的藝術成就。而在這樣的藝術性之下仍有極高的娛樂價值。這部電影本質上還是喜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