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確定台灣孩子從哪一年開始流行過萬聖節的。若以 2001 年我剛從美國回台灣已看到此現象來推估,當年的小孩如今有些已經是父母了。也就是說它已經本土化、而且跨代傳承了。
無包袱
台灣傳統的家庭節日,例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都承載著傳統文化與習俗的包袱,而且以家中長輩為中心。孩子們就是跟著拜拜、聽訓、吃胖和複誦親屬稱謂。
過萬聖節在台灣受到歡迎,也正因為它沒有傳統節日的包袱。它就是現代年輕家庭的節日,不需要去迎合長輩的喜好。
本土化
總有人批評台灣人沒有西方的萬聖節文化卻又要過萬聖節。我是覺得無妨。重要的不是形式(我們的過法和西方不同,也和日、韓不同),而是適性。
如果在這一天年輕家庭可以放下包袱,過個以孩子為中心(而不是以長輩為中心)的家庭日,也就滿足了重要的需求。那麼,這就是個有價值的節日。
跨代
跨代有兩個意義。第一是過萬聖節這個新的傳統也已經開始傳承了。第二是這本身就是個年輕父母與孩子跨代共度的節日。
在高齡化的台灣,因為人口結構的特性,很多公共事務不可避免地必須以中高齡族群為主軸來思考。傳統節日的主軸族群更老。如果萬聖節能讓年輕世代有個自己的節日,那也不錯。
家庭
華人的傳統家庭關係向來重視「上下」,也就是代間的差序格局,而不像西方親子間是對等的。這個價值觀是逐漸轉移的,愈年輕的家庭,關係愈對等。
萬聖節也是一個親子對等參與的節日,而不是晚輩迎合長輩習慣的節日。
被發明的傳統
萬聖節在台灣有一點像是被發明的傳統。就像中秋烤肉。中秋烤肉同樣沒有包袱,同樣促進家人交流,同樣跨代平行參與,也同樣讓家中長輩的主導權降到最低。
我不覺得這是巧合。社會的價值觀逐漸在轉變,也逐漸需要放下舊包袱。這些被發明的傳統都反映了傳值觀轉變衍生的新需求,以及解法。
萬聖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