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餐點,而不是點餐

愈來愈多餐廳改用手機或平板點餐,有些甚至從點餐到付款一次完成。有人喜歡,也有人抱怨。但是實際上點餐方式影響不大。餐點品質才是你回訪一家餐廳的關鍵。如果餐點品質這關過不了,其他體驗再好也沒救。

Dingtaifeng

餐點品質

如果一家餐廳的餐點有特色,你覺得好吃、物有所值,那麼不管點餐方式是什麼你都會接受。反之如果你吃到一家雷店,就算有人到桌邊幫你點餐你也逃之夭夭。

人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只要動機被喚起。例如你看那個 LINE 無敵難用,但很多長輩用起來多熟練啊。餐廳也是。你真心想吃,點餐這關你就破得了。

對業者來說是雙面刃。一方面,科技精簡人力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核心價值,也就是餐點品質,因此更加突顯。以前餐點或服務不佳還可以說是人事成本高,現在焦點全在餐點品質上。

用餐體驗

過了餐點品質這關,再來談體驗。

點餐方式只是整體服務體驗的一個小小的環節。適不適合,要看它對整體的用餐體驗能否加分。也就是說,要看完整的服務設計。價位愈高的餐廳,挑戰愈大。

小吃店原本就不需要太多服務。入店,入座,手機點餐(也許一併結帳付款),自行取餐,不花太多時間吃完,自行將餐具放到回收區,離開。店家人手有限也不要注意客人狀況,專心準備餐點即可。

再往上一級,我覺得大戶屋也是個改採手機(一開始是平板)點餐成功的案例。它不只是替代了人工點餐,更「提升」了用餐的體驗。例如透過手機續加飯、湯、高麗菜絲就快一點。服務鈴的設計也是,解決了以前抬頭揮手半天還不一定找得到人的問題。

鼎泰豐是個有趣的案例。以它的價位與客群異質性,顧客會期待更傳統的流程。但它終究還是全面採用了手機線上點餐。幾年下來,我個人覺得可以接受。

鼎泰豐本來就是要排隊的。通常會發個紙本菜單讓你預先點餐,入座後再由服務人員人工記錄與確認。現在手機預先點好,確認餐點的流程就更順一點。

更重要的是整體的服務體驗還是維持以往的高品質。像是你不小心掉了筷子或什麼隨身物品(哪怕只有指甲大小)在地上,你還來不及低頭去找,服務人員已經幫你送上一雙新筷子,找到你掉的東西。

還有一次不慎打翻一杯茶在桌面。頭還來不及抬,服務人員已帶著餐巾、乾布和拖把抵達。離打翻茶杯只過了十秒不到。

最近一次則是入座沒多久就有服務專員來打招呼,說「你們好久沒來了」。疫情三年其實來的次數真的不多。疫情之前比較常來,但頂多也就是每個月一次。週末一早剛開始營業就入店,避開之後的排隊人潮。過了這麼久,而且每天用餐的顧客這多,她還記得。真是驚喜。

回不去的過去

會不會懷念那些傳統的用餐體驗?當然還是會。

小吃店最好的體驗還是傳統方式點餐。不一定要桌邊,自行劃單送到櫃台亦可。很重要的是餐後結帳,代表基本的信任。當然更關鍵的是店家和顧客的關係。

有一家我非常常去的社區麵店就是這樣。店家會記得熟客。有一次用餐,幾個中學生剛入店,老闆娘就跟他們的其中一位說「你上次掉了三十元在桌上,阿姨等下拿給你」。不只記憶力超強,更重要的是用心。

正式一點的餐廳,我當然還是會喜歡傳統一點的。有一次在一家五星飯店裡的餐廳用餐,就很享受那種不必透過服務鈴、手機或平板,還能透過自然的口語、表情與肢體語言跟服務人員互動的體驗。一家人吃一餐的價格甚至沒有鼎泰豐高。

不過我也深知,再過幾年服務接觸點的人際互動大概要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了。這當然有點半開玩笑,但是真的,現在都會很珍惜這些好的、傳統的體驗。

但也不會排斥新的技術與服務設計。就像一開始說的,重要的是餐點品質,而不是點餐方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