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管理,趁早開始

中、重度肥胖者因為健康風險可優先接種新冠疫苗(BMI ≥ 30 且需有醫師診斷),再度喚起大眾對肥胖的關注。過重與肥胖盛行率在全世界都愈來愈高。你覺得自己好像還好時可能已經過重了。體重管理要趁早開始。

Physical Activity

多重是過重?根據國健署《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BMI ≥ 23 為適合亞洲人區的過重切點;台灣高達五成人口符合。

再看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9-44 歲及 45-64 歲的 BMI 平均分別是 23.8 及 24.5。全國平均就已經過重。很多人覺得自己好像還好時早就過重了。

肥胖原本就會導致各種慢性病,增加健康風險。英國的大規模研究也顯示,BMI > 23,COVID-19 重症、住院與死亡風險就開始線性增加。

經過這一年半的疫情,尤其過去這兩個月台灣的疫情,大眾應該對健康的風險更敏感了。後疫情時代的體重管理要更積極,生活要更健康。從政府到大眾,各行各業,都要朝此方向重建。

他山之石。英國從三年前開始對進口與生產含糖飲料的業者課徵含糖飲料捐。含糖比率愈高,稅率愈高。目的是引導業者減糖,從而減少大眾肥胖。徵得之款項將用於促進兒童健康。

英國也預計從明年年底開始禁止電視台在晚上九點之前播出垃圾食物廣告。同時也是為了防治兒童肥胖。

政府的醫療與公衛資源永遠是有限的。所以雖然理想上 BMI > 23 就應該要介入了,實際上能夠介入的點通常晚很多。個人也要有自覺,自發改變,而不是等到生病了進醫院才想到需要。

年輕人常常會覺得中、老年人才需要關心健康。但體重不是一夕之間增加的,健康不是一夕之間變差的。到了中年才改變已經有點辛苦了,到了老年再改變又更辛苦。從體重到健康的管理真的要趁年輕、從兒少時期就開始。

雖然新型冠狀病毒的變異不像流感病毒那麼快,但也在持續變異中。可預見的未來我們得和 COVID-19 共存。健康照護的成本會大幅提高。預防醫學與健康促進的角色更顯重要。

在過去,很多人聽到健康促進,不是無感就是嗤之以鼻;甚至以自己不健康的生活型態自豪。但這一年半的疫情,以及未來還得和 COVID-19 共存,應該讓大家覺醒:你就是必須過更健康的生活。

健保現狀以及大眾對它的過度依賴是台灣與 COVID-19 共存最大的障礙。大眾普遍認為藥物控制好三高就算健康了,生活習慣不好無妨。健保的成功反而導致大眾在健康上的失敗。隨著後疫情時代健康照護成本大幅增加,健保也必須改革。

千頭萬緒,就從個人的體重管理開始吧。而且要趁早開始。如果你 BMI ≥ 23,哪怕只高了一點點(當然因為健身肌肉量多除外),現在就要開始改變生活型態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