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行業體質,讓遊覽車駕駛獲得足夠的支持、協助與訓練

疫情帶來國旅熱潮,原本是件好事。但十一月底奧萬大乙類大客車翻覆意外讓我們意識到,十年前中國遊客熱潮時期觸發的遊覽車安全問題依然未解。這是系統性的問題,不只是車輛與駕駛的問題。

Tour Coaches

台灣多山多川多災。最美的景點都在山上,而山路駕駛風險更高。天候影響路況以外,還有山路上下坡的挑戰。最大的挑戰就是長下坡了。

歷來很多遊覽車下坡煞車失靈都是因為駕駛不懂得使用引擎煞車與其他輔助煞車系統(如排氣、電磁與油壓煞車),只是一味用腳踩煞車,最後導致煞車失效。如果都用低速檔,車子其實快不起來。

一般職業大客車駕駛剛入行一定是從公車開始開起。速度慢,路線單純。然後可能是距離長一點的交通車或客運,但依然是平地固定路線。磨了幾年之後才會有機會與能力學習開遊覽車。

公車與客運要面對各種客訴,很多駕駛受不了。另一方面,遊覽車收入未必更高但自由度高。所以雖然不是每個職業大客車駕駛最後都會來開遊覽車,但職能升等大致還是朝向遊覽車。

遊覽車駕駛難度極高。有規模的公司會讓資深駕駛帶新手開個幾趟,能力到位才放新手單飛。但是靠行司機就很難獲得同等程度的督導與訓練。以這次奧萬大事故為例,除了車是靠行的,駕駛也是車主另外再找來的。駕駛持照八年,實際的遊覽車駕駛經驗未必這麼多。

這些靠行駕駛唯一的訓練機會就是政府規定的、職業大客車駕駛每三年一次的定期回訓。問題是回訓課程比較基礎,遊覽車特定的主題相對不多。而且受到時數與教學方式限制,也難有顯著效果。

政府不應該假裝沒有「靠行」這件事。應該要正視並充分了解靠行生態,積極輔導、協助與賦能這些遊覽車駕駛。同時也要改善行業體質。

Scania K400

還有更多系統性的問題是所有遊覽車駕駛都必須面對的。

開遊覽車壓力很大,很孤獨。大部分時間你就是一個人,不像坐辦公室工作有同事交流、取暖或一起參加活動充電。透過公跑跟鄰近的大車駕駛聊個幾句可能是工作中唯一的社交。但無線電操作要執照,也不是每個駕駛都會用。一趟離家那麼多天,心理壓力也大。再加上山路本身的高難度挑戰,甚至可能有不合理的工時,風險就這樣逐漸累積,也更容易發生意外。

駕駛本身的健康風險也被忽略了。跑一趟車壓力很大,用餐時間根本食不下嚥,晚上也不一定有獨立房間可以好好睡覺。更不用說長時間久坐的問題。因為壓力大,很多駕駛在休息時間及行程結束後狂抽菸紓壓。這些長期都會傷害健康。

而駕駛健康與否,當然也會影響駕駛安全。遊覽車駕駛需要長時間高度專注,沒有非常健康的身心是很難把工作做好的。而大部分遊覽車駕駛的工作與生活型態讓他們在維持與促進健康上更困難。

以往發生意外,從大眾到政府的反應就是找個人來究責。人被懲處了,系統性的問題卻沒有任何改變。甚至搞錯方向。例如政府甚至大眾都覺得新車就比較安全,卻沒有意識到要從系統面改善行業體質。

唯有運輸與旅遊相關行業本身的體質更健全,遊覽車駕駛才能獲得足夠的支持、協助、照顧與訓練,旅遊也才有可能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