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台鐵邀請,日前參與一場台北車站一樓大廳使用方案研討會議。我在會議中分享了多年來在這個場域的觀察中形成的觀點。本文為發言紀錄的整理。
車站的本質與價值
鐵路,尤其台鐵,作為一種世俗、平價的公共運輸,最重要的價值就是每個人都能利用。在這個場域,每個人都能來,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到與自己不一樣的人。
來自台灣不同區域的人,來自國外的觀光客,本地的外籍工作者,各種教育背景與社經地位的人,台北的本地人與外地人,都在此相遇。它自始至終都是、也應該是眾人匯聚的、混亂中帶著活力的、每個人都被接納的、世俗的市集,而不是某種神聖的殿堂。
台北車站的包容,從一件小事可以窺見:這是全台北唯一可以只花六十元(買台鐵便當之中最便宜的)就能還算舒適地解決一餐的地方。
世俗,多元,包容。這是車站的本質,也是最該守護的價值。
台北車站不只是車站
交通是一種衍生需求,真正的需求是人的活動。台北車站把人連結起來後,就不再只是車站。它更像是一座小鎮。人們很自然地會在這個最方便的會面點活動。
大部分的人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都處於某種同溫層,身邊常往來的同事與親友都是和自己一樣的人:族群,社經地位,教育水平,成長背景,價值觀等。對「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充滿誤解與偏見。
台北車站創造了接觸的機會。全台灣只有台北車站能讓人們看到這麼多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也只有台北車站的大廳能讓這麼多不一樣的人沒有戒心地坐在一起。
所以我們不能只從車站的角度來看台北車站,而是要從它在台北市、乃至整個台灣社會的獨特性來看。
台北車站的社會責任
當然,不同的人彼此之間難免有刻板印象,難免對彼此有偏見。台北車站這個場域讓這麼多不一樣的人自然產生接觸,就要促成人們彼此之間有更多的認識,去化解,而不是強化偏見;去尊重,而不是排斥跟自己不一樣的人。
台北車站應該盡全力維護車站的世俗性與多樣性,歡迎並包容每一個人。這是台北車站的價值主張,以及社會責任。
大廳的使用者經驗
台北車站大廳地板擦得很乾淨,挑高的屋頂,自然的光線。真的有種讓大家都很自然想坐下來的承載性(affordance)。就差坐的是地磚而不是野餐墊了。
如果你也坐下來,從同一個視角看看身邊的人,每組家庭或朋友都有各自的活動。大家都很自在地享受這段時間與空間。那會讓你意識到,每群人或許都不相同,在這個時刻卻又如此相似。
台北車站大廳誰都可以來,誰都可以找到一個角落坐下來。有時也會有活動,喚起經過的人的愉悅的情緒。某種程度上就像台北的中央公園。
大廳的空間本身就吸引人。車站其他地方都沒有這麼開闊明亮。不論是一個人或一群人暫時停留,等人或等車,或是就在此聚會,都適合。
至於動線,一般進站出站搭車轉車的旅客的動線其實根本不需要、也不會穿過大廳。
大廳原本只是個等待的空間,但促成了這麼多美好的交流。這是台北車站在運輸本務以外意外創造的附加價值。台鐵要好好珍惜。
莫把意見當需求
台北車站如果能充分理解自身的場域,認識自己獨特的本質與價值,當面對民眾投訴或抱怨時,就更能懂得區辨有意義的和沒有意義的意見,也更能區辨事實與偏見。要記得,民眾的意見未必是真實需求。
能夠知道該守護什麼,該堅持什麼,就不會被各種分歧的意見搞到不失所措,進退失據。對於那些偏離現實、只是表達個人偏見的意見,管理者應該以適當的高度準備一份說帖,帶著溫度來引導與教育民眾敞開心胸、認識真實的世界。
台北市政府的角色
因為台北車站不再只是、也不可能只是車站,運輸本務以外、與台北在地相關的事務,台北市政府也應該參與。包括資源的提供,以及設計的共創。這個社會責任不只是台北車站的,也是台北市的。
台鐵也不該期待把這些非運輸本務的事全趕出台北車站讓台北市政府接手。以台北車站交通樞紐的本質,很多事就是會在這裡發生。台北市政府就算另外做了什麼空間,大家還是會繼續回到台北車站。
所以各方與其急著說「這不是我的責任」,不如更宏觀一點看,「我竟然促成了這麼多好事」。共同合作,共同當責,才能解決問題。
建議
在解決問題前,先確認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大廳當然不完美,但如果只是因為不斷有人帶著偏見投訴而被迫改變什麼,那不如不要改變,而是為那些投訴的人準備一份溫和但有教育價值與說服力的說帖。
如果要改變大廳的設計,務必確保:以前的好事仍會繼續發生,而且還能觸發更多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