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的挑戰

由國科會改制的科技部三月三日正式成立,負責推動全國科學發展與技術研究及應用。但是科技部要如何在推動科學發展上超越它的前身國科會,在推動技術研究及應用上與經濟部技術處作出區隔?科技部到底為了什麼存在?

科技部

過去的國科會基本上一直是一個見樹不見林的單位。補助了許多大學教授的研究計畫,卻未能將這些個別的研究放回國家科學發展的脈絡中。科學發展應該是過程而不是目標。以台灣的地域特色與有限資源,要做哪些研究,如何做研究,才能為促進知識的累積作出最大貢獻?而不是只是為了做研究而做研究。

經濟部技術處在推動技術研究及應用一直很用力,透過科專計畫提供了不少學界、業界與法人研究的資源。但是這些科專計畫往往同樣見樹不見林,過於技術導向,很多都是抽離生活與商業脈絡的發明,而不是能夠融入脈絡的創新。於是台灣的產業發展困境依舊。

說到創新,就順便說說文化部。文化部在表面上可能是行政院各部會中最注重創意與創新的,但也僅只於表面。在實務面接觸的產業侷限於出版與廣播電視等傳統產業,在創意面的文創產業也缺乏創新,多半就是過度行銷,過度設計,過度以商品為中心,沒有真正創造價值並協助台灣社會提升創新能量。

政府部門「推不動國家」這事,在本質上是舊世界與新世界的不相容。一直以來,台灣教育太早分流,職場太重分工。人們太習慣專注單一領域。在上個世紀,這樣的策略或許還能生存。但世界變化越來越快。來到二十一世紀,很少現象是單一領域的知識就能完全理解的,很少問題是單一的方法就能完全解決的。

從文化部到科技部的成立,看得出來台灣政府對這樣的變化是有一點意識的。但因為思惟還是來自舊世界,於是到最後還是成立換湯不換藥的新部會,試圖用分工解決整合的問題。甚至根本不知道真正該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又為什麼會有那樣的問題。

台灣政府當然也意識到跨領域的重要,但低估了跨領域的難度。跨領域的關鍵是,人才本身就要有跨領域的能力。如果你只是在新部會把一群單一領域的人硬湊在一起,那麼他們還是只會做自己習慣的事,只看自己習慣看的小小世界。要他們對話也只會雞同鴨講,無法達到真正的溝通與整合。

科技部的挑戰也是台灣的挑戰。如果科技部能找到自己存在或不需要存在的理由,也就是為台灣找到了方向。我更期待每個部會也跟著思考自己到底為什麼在做什麼。如果只是繼續盲目扮演螺絲釘的舊角色,台灣會被你們鑽壞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