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014

「分類」是基本心理歷程,是經驗類化的基礎。我們不只分類事物,也分類人。但分類也有副作用,它讓我們高估類別間的差異,低估類別內的個別差異,並產生內團體偏私(in-group favoritism):對內團體成員的優點與外團體成員的缺點印象較深刻。用白話來說:「我們跟他們很不一樣。我們都很好,他們都不好。」

Read More 把「他們」變成「我們」

走在街上的時候,經常會注意附近有沒有貓。回想起來,應該是當年受到吳毅平的《在路上,遇見貓》和《優雅的瞬間:臺灣流浪貓紀實》兩本攝影集的啟發。有時也會順手用隨身相機拍下來,但當然沒有大師的毅力與功力。不過無妨。樂趣其實都在遇見貓的瞬間。

Read More 遇見貓的瞬間

台灣人民一直有很多憤怒。憤怒的不是只有年輕人,也有中年人。人們領著不能反映自己付出程度的低薪,緊抓著沒有成就感但需要它來養家活口的工作,掙扎著尋找能夠發揮能力的舞台卻不可得。有些人原已習得無助,又被這陣子年輕人佔領立法院與行政院的衝撞喚起了希望。

Read More 憤怒背後的社會脈絡

看著檯燈透過手上這杯 Stolichnaya 映在桌上的光影,想起自己很久沒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酌了。這時的一杯烈酒很少是為了閒情逸致,多半就只是一個允許自己有限度地對著自己宣洩情緒的窗口。

Read More 中年

去年公民 1985 行動聯盟發動二十五萬人凱道送仲丘,今年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發動佔領立法院。這兩波由年輕人發動的新型態群眾運動都吸引了相當多人的支持。當然,不是沒有爭議。但別急著評論單一事件。

Read More 佔領立法院之後

要作一場成功的簡報,技巧當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簡報者的個人風格。很多人上了台放不開,風格很難展現出來。這和我們的文化有關,成長過程中總是被教訓要中規中矩、謙虛內斂、公平客觀、面面俱到。但這樣作簡報只會又乾又澀又悶又無聊。

Read More 簡報者的個人風格

「出路」對心理系的學生來說一直是件很困擾的事。表面上很多工作都和人有關,但心理系的訓練好像又做不了那些工作。要跳出困境,你就必須確認,自己:一、必須真懂心理學;二、不能只懂心理學。

Read More 心理學的天空

各行各業都有神棍。你知道,就是沒什麼本事卻把自己吹噓得比任何人本事都大,還宣稱買了他的天價產品或課程就可以立即致富、解決難題,或做到任何實際上很困難做到的事。

Read More 神棍

不分東西方,所有的商業電影都在強化主流社會的基本價值觀。觀眾在看到自己的價值觀被威脅而後獲勝,內心的喜悅強化了原本的價值觀,讓他們覺得自己活在安全、真實、正義的社會中。不僅寓癒於樂,也讓人們更願意看電影。

Read More 電影裡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