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

Gestalt夜深人靜時,我們總會回憶過往,試圖歸納意義並尋找方向。這個內省的過程常常讓我們感到挫折,因為我們未必記得每一件事,也未必能夠回憶每一件事。這時科技就很有幫助。我用推特(Twitter)隨手記錄自己的見聞思慮與感受已經兩年多了,也製作了完整備份。回顧這些電子記憶就像是重新認識自己,因為我可以看到個別訊息組成的整體。就像完形心理學說的,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

跟當下的思緒關聯最強的就是數日到數週的內的事。每隔一段時間我會用文字編輯器打開我的推特備份,看看這個時間範圍內的訊息。按個幾次 Page Down,不會很花時間,頂多一兩分鐘吧。但這一兩分鐘已讓我藉由自己留下的麵包屑獲得足夠多的提取線索,讓我在自己的大腦中找到更多相關的記憶。

如果有多一點的時間,我會把回顧的時間範圍擴大到一年,甚至兩年。我不太可能每次都逐一讀過所有訊息,所以都是選擇性的回顧。我會先挑選一個當下關心的主題,也許是最近看到的,想到的,或是感受到的。接著我會根據主題擬定關鍵詞,把相關的訊息都搜尋出來。這不困難,我知道我的寫作習慣,我知道哪些主題我會使用哪些相關的詞彙。

得到搜尋結果後,我會試著依內容選定適當的分類,把結構整理出來。最大的驚喜來自閱讀這組有結構的內容:我可以看到當初在撰寫個別訊息時看不到的趨勢與型態,就像星星連成星座,就像點連成線,就像線連成面。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而這些整體只能用這種方式看到。如果只搜尋自己的回憶不會如此精準完整,很多主題也不太可能有機會被寫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每次讀完,我都還會再花一些時間編輯,讓它成為一篇部落格文章。編輯的時間主要花在為訊息加上超連結,這個過程其實非常費工。原始的推特訊息沒有超連結設計,訊息中的連結(如果有的話)是以文字形式呈現。既然以部落格文章呈現,就不需要維持原本的作法。我也會作一些編輯的統整,讓訊息的可讀性及訊息間的編輯風格一致性更高。例如我會留下訊息的日期,但將時間刪去。此種長時間大視野的回顧,精確的時分秒已無關宏旨了。

一年來,我總共整理了三十五篇這樣的回顧文章,都發表在《Taiwan 2.0》的「推特」類別。我發現這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體:直接由微內容(microcontent)組成的內容。每則訊息基本上自我完備,讀者不見得要照順序讀,可以視線掃到哪讀到哪,就算從最後面往前讀也可以。即使如此,雖然打破了線性的結構,還是維持了傳統文章的意義組織。我突然覺得這好像韓文:雖然拼音化了,還是把拼音字母包裹成漢字的結構。

這三十五篇文章也許是我自己的回顧與反思過程的副產品,但因為經過徹底的重新組織與編輯,我相信對一般讀者來說也很有閱讀樂趣。歡迎大家閱讀。如果你在讀了之後對我的推特有興趣,也歡迎你開始追蹤(follow)的推特帳號:@hao520

延伸閱讀:上傳你的人生我的電子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