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線桿、視覺化與人機互動
台灣主要城市的電線桿地下化程度很高,幾乎看不到電線桿。但是,走在日本街頭,即使在市區,都很容易看到電線桿。許多電線桿還是「全配」的,頂端掛了兩個巨大的變壓器。對我這個居住在很少看到電線桿的台灣城市的人來說,這景像非常吸引人。這些電線桿除了供電,對觀看者來說還有一層認知的意義:它們把電流傳輸的路徑與過程視覺化了。說來有趣,「把看不見的部件與歷程視覺化」正是在人機界面設計中幫助使用者了解系統運作原理的方法之一。
Read More 電線桿、視覺化與人機互動台灣主要城市的電線桿地下化程度很高,幾乎看不到電線桿。但是,走在日本街頭,即使在市區,都很容易看到電線桿。許多電線桿還是「全配」的,頂端掛了兩個巨大的變壓器。對我這個居住在很少看到電線桿的台灣城市的人來說,這景像非常吸引人。這些電線桿除了供電,對觀看者來說還有一層認知的意義:它們把電流傳輸的路徑與過程視覺化了。說來有趣,「把看不見的部件與歷程視覺化」正是在人機界面設計中幫助使用者了解系統運作原理的方法之一。
Read More 電線桿、視覺化與人機互動2008 年 8 月 15 日,大家都在電視機前觀看北京奧運棒球預賽台灣與中國的比賽。從第 1 局到第 12 局,我們對中國隊的印象也逐漸改變。任何當天完整觀看這場比賽的人都深刻感受到,中國的棒球國家隊不再是我們刻板印象中的樣子了。當然,還是有很多人依然受到刻板印象的影響。例如轉播過程中,主播連中國觀眾的加油方式都可以拿來取笑一番。也就是在這樣帶有強烈情緒與認知衝擊的觀賽過程中,我想到了 1992 年 HBO 的電影《棒球同志(The Comrades of Summer)》。
Read More 「棒球同志」在中國自由學園明日館位於東京池袋,是美國當代最偉大的建築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於 1921 年為羽仁吉一與羽仁もと子夫婦設立的創新教育學校設計的建築。明日館是東京僅存的萊特建築,1997 年被日本政府指定為重要文化財。修復工程於 1999 年展開,2001 年完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日館重新啟用後的館長(現任名譽館長)吉岡努,正是當年自由學園的學生。
Read More 自由學園明日館(東京池袋)九十七年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分發入學今天放榜了,共錄取 81,422 人。我比照之前統計八十三到九十六年大考榜單的作法,把每一個全名分成「姓氏」和「名字」兩部分,然後分別統計出現次數。
Read More 九十七年大學考試分發入學榜單常見姓名我買了一隻智慧型手機,Nokia N82。
我不喜歡手機,因為它讓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有辦法打擾我。也就是說,我不喜歡的是行動電話。在過去,手機的唯一功能就是行動電話,不喜歡行動電話就是不喜歡手機。近年智慧型手機普及後,「手機」的概念也逐漸轉變為「手機尺寸的迷你電腦」,行動電話只是其中一項功能。這次我買 N82,正是為了行動電話以外的功能。事實上,在開始使用這隻手機兩天之後,我才想到可以用它打電話。至於接電話,那是更多天之後的事。
《中國時報》日前宣佈將大幅裁員近六百人,並將用兩個月的時間轉型為菁英報。聽到這個消息,我是有些感傷的。因為從 1996 年到 2006 年,我在《中國時報》時論廣場共發表 47 篇文章。如果我現在能夠很輕易地將各種知識與觀點以一般人能夠容易理解的形式呈現,當年在時論廣場的寫作經驗功不可沒。
Read More 《中國時報》與我觀察台灣人的駕駛行為,我發現人們常常在烏雲密布、雨中、清晨、傍晚等應該開大燈的時間卻不開大燈。是的,這些時間不開大燈還是看得見前方。但雨中開大燈的目的不是照亮前方的路,而是為了讓自己的車容易被別人看到。
Read More 雨天開車請開大燈今天對你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對我來說也是。1988 年的 9 月,我成為這所學校的新鮮人。1992 年的 6 月,我從這所學校畢業。過去這幾天,我一直在反省自己過去 16 年的人生。如果我能回到 16 年前,我會想要跟 23 歲的自己說三件事:友誼、年輕與青春。而這些話也正是我想跟你們說的。
Read More 友誼、年輕與青春從 2007 年 11 月到 2008 年 5 月,除了 2 月以外,每周三晚上八點我在誠品高雄大統店都有一場一小時的演講。每個月一個系列四場,六個月的演講時數剛好二十四小時。從系列主題的規畫到個別講題的擬定,從演講內容的設計到輔助材料的準備,都是不小的挑戰。最大的挑戰,還是每周實際完成那一小時的演講。回想起來,感覺還真的很像電視影集《二十四小時反恐任務(24)》。
Read More 二十四小時演講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