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晚間新聞 4 月 3、4 日報導「追求國際友善城市 高市待努力」和「大眾交通問題多 高市民不滿意」之後,4 月 5 日又繼續報導「高市擬建輕軌 規劃欠周詳挨批」。報導中提到,「市府在高雄捷運之後,準備再以 BOT 模式興建全國第一條示範輕軌,但是地方卻有不少反對聲音,就連環評委員也質疑、輕軌規劃不當,可能衝擊現有交通環境」。我個人也是反對輕軌的,理由很簡單:為什麼要花四年一百二十億在一個全無實用價值的建設上?
大眾運輸系統,不是只有硬體,還涉及市民的習慣。如果只著重硬體建設,卻沒有針對硬體建設是否符合市民的交通習慣作完整分析,任何系統都註定會失敗。高雄市民的交通習慣是什麼?高雄市民不利用大眾運輸系統,機車是高雄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高雄市,一百四十萬市民有一百一十萬輛機車。
機車可能是自由度最高的交通工具:它在市區行駛的速度與汽車相當,可以在任何合法(道路)與不合法(人行道、騎樓)的平面行駛,可以在不容汽車通行的空間行駛,更可以在任何合法(停車場)與不合法(人行道、騎樓)的空間停車。
在「高雄捷運最大的隱憂」這篇文章中,我就說過,機車可以直接由起點的門口騎到目的地的門口,任何其他的交通工具都沒有這種便利性。大部分的時候,市民駕車或騎車的起點與目的地之間的距離都是很短的。如果可以從 A 點騎車或開車二十分鐘直接到 B 點,誰會願意從 A 點走五分鐘的路到捷運站,等十分鐘的車,再搭十分鐘的車,出捷運站後再走五分鐘的路到 B 點?
輕軌電車只能沿著固定軌道行駛,和高雄捷運的問題完全一樣。如果沒有完善的公車系統,就只是華而不實的裝飾品。就算通車營運,也註定要虧損。市民或許假日為了好玩搭個一兩趟,平時必定還是照樣騎機車。報導中提到,有環評委員質疑,目前輕軌規劃不符合大眾運輸效益,市府必須重新提出評估報告。這點,我完全同意。
為什麼一直強調公車的重要性?因為在大眾運輸系統之中,公車的自由度高於捷運和輕軌電車。公車路線涵蓋的範圍廣,能夠行駛於任何可以通行大客車的道路,不像捷運或輕軌只能行駛與固定軌道。台北捷運有完善的公車路網與之搭配,而且在有捷運之前,市民已經廣泛利用公車。捷運比起公車或許稍微損失一些自由度,但也增加了舒適感,所以台北市民很快建立起結合公車與捷運的、新的利用大眾運輸系統的習慣。
至於我們高雄市,在沒有完善公車路網、捷運或輕軌涵蓋範圍又十分有限的情況下,你要如何叫那些騎慣機車、從不利用大眾運輸系統的人,改搭捷運或輕軌?不可能嘛!高雄市政府應該立即停止輕軌計畫,將節省下來的資源用於建設公車系統。可以先在傳統的公車路網上發展,也可以同時考慮發展捷運化的公車捷運路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帶給市民「行」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