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人的蛻變

上周末,高雄市議員補選投票日當天,和另外近七成市民一樣,我沒有投票。我選擇了參觀兩場當天在高雄市正式開展的展覽:高雄市立美術館「懷德史密斯繪本原畫展」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人體大探索展覽」。

到了展覽地點我才發現,兩場展覽都吸引許多市民前往參觀。摩肩擦踵,好不熱鬧,和投票所的冷清,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投票日這天,不論是來自英國的繪本,或是來自中國的大體老師,顯然都要比議員候選人更吸引高雄市民。

這次的候選人,不管是否來自政治家族,都仍然無法讓人覺得耳目一新。政見讓人看不到理念與視野,醜陋的旗幟與看板令人作嘔,宣傳車上擴音器傳出的競選口號更是吵得人頭痛欲裂。候選人素質低到讓多數市民覺得不管誰選上都救不了議會,加上競選方式原始且具侵犯性,也難怪高雄市民寧願在家睡覺或為了參觀展覽花時間排隊買票,也不願投票了。

面對議員補選的低投票率,我認識的本地人沒有一個感到意外。不知這算不算是「生為高雄人的悲哀」?

我在高雄成長,直到念完大學才到外地念研究所。完成學業後回到高雄工作,發現當年的中學與大學同學多半已不在高雄了。大部分的高雄子弟在本地完成中學教育後,如果想繼續接受高等教育,多半選擇北部的大學。畢業後因為北部的工作機會多,多半也就繼續留在北部發展,落地生根。

此外,在高雄,傳統的議員特質與選舉文化讓大部分市民及主要政黨相信,議員候選人一定要具有類似現任議員的特質,而且要採用現任議員慣用的競選方式,否則就選不上。而歷屆選舉少數所謂清流的候選人多半落選,更加深了這樣的信念。

所以,不僅高雄的人才逐年流失,就算是仍然留在這個城市且有遠見、有潛力在議會協助城市發展的人,也因為對選舉與議會生態的絕望而不願或不敢參選,即使有意願也未必有機會獲得主要政黨的提名。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但不是沒有改變的機會。

許多外地人看到三成二的低投票率後,擔心高雄人的熱情消失了。但只要看到投票日當天參觀展覽的人潮,你就會相信,高雄人的熱情還在,只是以更成熟的形式呈現。高雄人跳脫了當年的草莽與激情,在熱情中多了沉穩與智慧。我們的熱情不減當年,但何必對素質低到不行的候選人展現熱情?

這次高雄市議員補選的低投票率固然是市政發展的危機,但同時反映了高雄人的蛻變,未嘗不是一個契機。兩年後,議會將全面改選。有理念、有視野、有能力的高雄人,應該開始積極準備參選,帶動高雄的改變。全體高雄市民更應該持續發揮熱情與智慧,用選票將市議會徹底更新,賦與「民主聖地」全新的意涵。

(原發表於 2004 年 7 月 23 日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觀念平台」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