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違規的國家

七月一日起,警政署開始交通大執法,推動「路權優先安全第一」專案。眾所周知,台灣駕駛人違規早就成了習慣。在這樣一個全民違規的國家,短期嚴格執法,其實很難改變現狀。

台灣人的駕駛習慣反映了短視近利的計畫形態:只針對眼前的狀況選擇下一步。就像一個眼睛被矇住的人爬山,伸出腳尖前後左右試探一下哪個方向是上坡,然後踏出一步。重複這個程序,感覺上是逐漸往上爬的,但未必能達到目標。因為只根據眼前的訊息作計畫,有可能爬上附近的小土堆就被困住了,因為不管再往哪走都是下坡。

許多駕駛人變換車道的心態就像這樣,只要覺得正前方的車子開得慢,再看到旁邊車道有一點空間,就急著變換車道。變換車道後,如果又覺得正前方的車子開得慢,就再換車道,如此反覆不已。這樣的駕駛人是短視的,作計畫時沒有考慮車流及號誌的整體狀況,不見得會比較快抵達目標。

短視近利的計畫形態,也造成許多違規行為。轉彎車駕駛人如果不禮讓直行車或行人,就可以馬上轉過去。機車駕駛人如果不顧汽車路權而在路口直接左轉,當然比兩段式左轉快。逆向駛入單行道可以馬上到家,當然比繞一大圈方便。機車行駛間遇到公車停在前方上下客,直接騎上快車道繞過公車,當然比停在慢車道上等公車開走來得快。

在這種集體侵犯路權的環境裡,「禮讓」的意義變成了「歡迎來侵犯我」。於是,為了讓自己不被侵犯,許多人選擇侵犯回去。就這樣,違規成了穩定的常態。最諷刺的是,警政署的執法專案本身也是短視近利的計畫形態的產物。長期放任、短期嚴格,只會讓人們更相信連政府也把違規當成常態。

短視帶來近利,人們卻沒有意識到,全民違規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遠大於短暫的快感。因為大家都違規,人們無法依照交通規則預期其他駕駛人的行為,而必須長期帶著極大的壓力上路。開車經過小巷子,擔心有車輛會不禮讓而從巷子裡直接衝出來。直行車進入十字路口也要提心吊膽,擔心撞上不禮讓的轉彎車。就連不開車的時候,走在路上仍然不能安心,因為要時時提防不禮讓行人的汽機車駕駛。

健康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日常瑣事帶給人們的壓力愈大,人的心理與生理的健康都會變得愈差。所以,在台灣的道路上,人們即使沒有因為車禍受傷或喪命,也是在持續地傷害自己。這都是因為欠缺計畫能力,忽略了長期的行車舒適、交通安全與身心健康所造成的。

如果希望活得久一點、健康一點,台灣人就要改變過去的駕駛習慣,確實遵守交通規則。警政署如果真的想幫忙,就應該把嚴格執法常態化,別再搞什麼專案了。

(原發表於 2004 年 7 月 9 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觀念平台」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