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樓逼婚,槍傷女友,教練殺死深愛的學生,計程車司機為排班衝突互毆。最近,很多人會問:我們的社會怎麼了?從心理學的觀點,這些表面上看起來沒有關聯的事件,其實具有同樣的深層本質:這些事件的當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極差。更嚴肅的是,這似乎是台灣社會普遍的現象。
不論是下棋、數學題,或是生活中、工作上的大小事,問題解決都是改變現狀的過程。藉由各種方式,逐漸改變現狀以達到預先設定的目 標。從下第一手棋到將軍,從他不愛我到他愛我。其中,必有阻礙,不會有只要一個步驟就可以完成的明顯解法;只是套公式就可以解決 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沒有公式,就必須冷靜分析並擬定解題計畫,更必須容忍過程與結果的不確定性。不論是以死相逼或暴力相向,都反映出當事人設定了錯 誤的目標,或是錯誤地期望只用一個步驟就達到目標,或兩者皆是。這些錯誤的假定,都反映了沒有分析與計畫的能力。
不只是一般民眾,政治人物的問題解決能力也不行。例如,執政者對於建立國家認同的主流作法,是強調差異性:中國用漢語拼音,台灣 就不可以用;中國講普通話,台灣就盡量不要講與普通話同源的國語;現行憲法是曾經代表中國的政府制定的,所以台灣要制定新憲,諸如此類。
這就像叛逆的青少年,藉由在身上刺青、穿孔或誇張地裝扮自己,強調自己與眾不同。然而那些嘗試只反映了認同危機的開端,並不能幫 助他們度過危機。認同危機要能夠化解,與眾不同不是重點。關鍵在於藉由充實自己以增加自信,了解並肯定自己的能力,才能建立自我 認同。認同是一個沒有公式的問題,需要智慧去解決。只是很單純地以為強調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就能建立認同,是不切實際的。青少年的 自我認同如此,台灣的國家認同亦如此。
問題解決能力需要長期的培養,而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正是訓練孩子們解決各類問題,並將累積的經驗應用於生活中。但是,看看台灣 的教育現狀:為了應付升學考試,學校只重視升學考試會考的科目,甚至讓學生直接背公式,否則考卷寫不完。師長只在意學測組距,沒 有人在意孩子學到了什麼。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如果用以死相逼或暴力相向的方式解決工作和感情上的問題,或用「我不要跟你一樣」的 心態解決國家認同的問題,你也就不會覺得訝異了。
台灣人普遍缺乏問題解決的能力。沒有問題解決能力的執政者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個悲觀的惡性循環。執政者忙著製造差異,或許根 本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讀書,讀書,愈讀愈輸。沒想到,小時候的玩笑話,竟成了最恐怖的夢魘。
(原發表於 2004 年 5 月 28 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觀念平台」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