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 用在適當地方

二二八手護台灣活動當天下午,我開車經過活動南端終點的昌隆村,直接感受到台灣人民對公投的期待。大約也是這一段時間,我也收到許多學生的轉寄信件,內容不外乎「不管總統您投給誰,公民投票您一定要出來,投給台灣」。

大選及公投結果揭曉,陳呂配勝選,但兩題公投都不成立。此後,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也沒有人再討論公投。一夕之間,公投從「如果公投不成立,就是中國的勝利,就是對中國民主運動的打擊,台灣就會被世界譏笑」變成「陳呂勝選,公投不成立也無所謂」。在大選後的某個夜裡,我讀著學生寄來的舊信,不禁悲從中來。究竟是什麼樣的政治人物,又有著什麼樣的心態,忍心這樣操弄單純的台灣百姓?

三二七大遊行,五十萬人聚集總統府前,支持一些其實沒有太多確切證據的指控,例如總統副總統遭槍擊是自導自演、執政黨作票等。其實,沒有人否認槍擊案有疑點,也沒有人否認選務作業有瑕疵。但平心而論,槍擊案的疑點並沒有增加「自導自演」的可能性,選務作業的瑕疵也沒有增加「作票」的可能性。巧合未必反應因果關係,疏失也未必反應違法預謀。

同一個夜裡,透過電視看著凱達格蘭大道上的群眾,我同樣地悲從中來。究竟是什麼樣的政治人物,又有著什麼樣的心態,忍心這樣操弄單純的台灣百姓?執政黨用公投綁大選的方式贏了總統大選,贏得當然不公平,也沒有什麼格調。但是在野黨選後的動作,難道又比較有格調?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是社會的動物,態度與行為原本就會受到別人的影響,所以我也不認為執政黨或在野黨不應該試圖影響他人的態度和行為。但我更在意的是,這樣的影響能否用在適當的地方。

汽車推銷員告訴你可以不買車,聊聊就好,還鼓勵你試乘,正是在試圖改變你對他的態度。四年前陳總統選擇外省籍、軍方背景的唐飛組閣時,也是藉由同理原本並不太支持他的人,試圖改變外省族群及軍方對他的態度。這些,你也可以說是某種形式的操弄,但那都不會造成對立,也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剛好利用選前意外受傷的事件來爭取支持,也許有人不喜歡,你頂多也只能說他因為運氣不好受傷而剛好可以爭取同情,變成運氣很好,但也不能說是有錯。

真正讓人不能接受的,是有意造成對立的操弄。將不參與公投與不愛台灣畫上等號、將外省籍或閩南語不流利與不愛台灣劃上等號,或是將單純的支持者對落選的情緒反應轉化為對未有確切證據的指控的支持,都是非常沒有格調、沒有水準的。在這次大選中,兩個陣營做盡蠢事,就算不是天大的笑話,也真是夠丟臉的了。

(原發表於 2004 年 4 月 2 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