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我關係:化「相看兩厭」為「相看兩不厭」

群我關係是件麻煩事。人們經常看別人不順眼,更常擔心別人看自己不順眼。相看兩厭,困擾倍增。本文彙整過去一年我對群我關係的 30 個觀察與反思,分成三類:自己眼中的他人、他人眼中的自己、人己之間的關係。希望有助於化「相看兩厭」為「相看兩不厭」。(歡迎關注我的 Twitter:@hao520。)

自己眼中的他人

  • 「每一個希望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人都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改變世界。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方式當然也不會一樣。不要只是因為別人沒有對你關心的事表示意見就覺得你比別人更有正義感更愛這個世界。那很傲慢無禮!」(2013-08-02)
  • 「如果你看不慣在你參與的社交聚會低頭滑手機的人,請自問:『我真的關心他們嗎?我比他們手機裡的世界有趣嗎?我想聽他們說些什麼?我又能說些什麼讓他們覺得有趣?』如果你不關心也不有趣,就讓他們繼續滑吧。」(2013-07-26)
  • 「在這個國家,人們太習慣用處罰與恐嚇來阻止他人做出自己不喜歡的行為,卻不懂得用鼓勵與設計來引導他人做出自己喜歡的行為。或許,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是被嚇大的吧。」(2013-06-16)
  • 「四年級生嫌五年級生沒吃過苦,六年級生嫌七年級生不夠抗壓,八年級生要嫌九年級生什麼?老傢伙的優越感只會在小傢伙變成老傢伙之後換一種面貌繼續輪迴下去啊。」(2013-03-25)
  • 「台灣人建立自信的方式通常是否定別人,而不是表現自己。」(2013-03-15)
  • 「總覺得酸民文化和成長背景有關。台灣人小時候很少被稱讚,很常被嫌表現不夠好。小時候如何被對待,長大後就如何對待人。上樑不正下樑歪。」(2013-03-12)
  • 「討人厭指數最高的長輩:只因年長就覺得別人沒有資格教他什麼。年長,你一輩子吃進去與拉出來的東西當然多,但也僅止於此。腦子裡的東西不見得比較豐富啊。當我們年歲漸增,真的要時常提醒自己不要成為討人厭的長輩。」(2013-02-02)
  • 「很多長輩總愛以過去的標準評價新世代的行為或價值觀,例如『你今天如果連吃飽都有問題就不會去想或做那些有的沒的』。然而事實卻是,人類文明的希望通常正是由那些即使都要吃不飽了還能保有浪漫想像的人燃起的啊。」(2013-01-11)
  • 「台灣在各方面當然都不是那麼讓人滿意。但如果你只是看某些人事物不順眼甚至只是受了委屈就說這是『鬼島』,卻不嘗試做些什麼來改變身邊的小小世界並讓自己成長,那你只是在罵你自己罷了。」(2012-12-17)
  • 「這幾年我很少批評什麼。尤其對人,我訓練自己先注意優點。過了四十歲以後深感人生苦短,所以要把挖掘與批評缺點的時間移轉到發現與學習優點。」(2012-12-12)

他人眼中的自己

  • 「如果你只是因為怕丟臉或別人說某個年紀的人不應該如何就不去做某些你喜歡的事,你的人生基本上已經沒有任何希望了。」(2013-09-02)
  • 「很多勵志話都是鬼扯。就說螺絲釘論吧。每個人都是複雜系統運作不可或缺的螺絲釘,做好眼前份內事即可?不積極理解系統,你不會知道自己或許被裝錯地方。不積極跟上世界,明年你這規格的螺絲釘或許就沒地方用了。」(2013-08-03)
  • 「我也不曉得大學生為什麼那麼怕學長姊。很多營隊裡學長姊做的蠢事都會被當成傳統一代代傳下去,只因學弟妹不敢冒犯學長姊。」(2013-08-02)
  • 「別人有什麼你也要有,不叫競爭,叫追趕。讓別人想追趕你,也不叫競爭,叫怕輸。積極追求自我成長但不以別人為參照點,那才是真正的競爭力。」(2013-06-08)
  • 「每天花時間參加各種活動,或許會讓你覺得在持續學習與成長。但如果你沒有留同樣多甚至更多的時間給自己、讓自己有機會反思這些經驗並將其與自己過去的所有經驗充分連結,那些學習與成長就只會是錯覺。」(2013-06-07)
  • 「不要用『書讀得少』為自己的不當行為合理化。都知道自己書讀得少了 ,那就多讀一點,多聽,多看,多問。你看吳寶春師傅為了把麵包做好讀了多少書啊。」(2013-05-09)
  • 「很多人不敢在高鐵上喝啤酒,擔心別人異樣眼光。對付刻板印象的方式只有一種:顛覆它!話說當年我就是因為看到鄰座日本帥哥買了罐啤酒來喝看起來很享受很帥氣的樣子,才開始在高鐵上喝啤酒的。」(2013-03-30)
  • 「不要為了台灣的生活步調比中國慢而感到焦慮。很多有長遠價值的觀點必須在充分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才會浮現。台灣的問題不在步調,而在人們還是和小時候一樣愛跟同學比較然後比了就焦慮,卻不願靜下來想清楚自己的價值。」(2013-03-20)
  • 「年節家庭聚會恐懼症發作。我真的覺得,長輩們多鼓勵晚輩分享他們的生活並多一點接納就好了,不要一直問惹人厭的侵犯隱私考古題或給一些沒幫助的空泛建議。長輩們平常問的說得也夠多了,就這一次有耳無嘴,多傾聽吧。」(2013-02-02)
  • 「每次看到小店的經營者積極反駁每一個在網路上找得到的負評,我都會很想跟他們說:以開放與接納的胸襟面對批評就好了。你如果真有本事讓每個人都轉變態度,全世界的人早就信同一個宗教了,而那個宗教的領袖就是你。」(2012-11-09)

人己之間的關係

  • 「我不喜歡太在意公平性的人。以前在大學選修課評量方式較開放,我都要那些會來爭辯分數的學生不要選修。必修課不能選學生,就以選擇題評量。青春有限,我要把時間儘量用於知識分享與交流。應付公平妄想太浪費時間了。」(2013-07-24)
  • 「如果你被認為擁有專業與權威,即使某些狀況不是你的責任,你也要和緩應對。直接拒絕或排除,只會招致強烈的情緒反彈。有時候,只要多一點同理就可以減少雙方的麻煩。這是九年前我從很慘痛的親身經驗中學到的教訓。」(2013-05-24)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若到,由神來報。不要一天到晚到處訴說挫折與怨恨,你的朋友又不是你的神。」(2013-05-22)
  • 「試圖藉由批評不關心你的人贏取他們的關心,只會讓你更得不到他們的關心。這不是說你不可以用製造罪惡感的方式爭取認同。而是一旦你想說服的對象感到受冒犯,這招就失效了。」(2013-05-06)
  • 「代溝,一言蔽之:老傢伙無心,小傢伙無力。老傢伙自以為什麼都懂了就不願嘗試理解小傢伙必須生存的新世界,小傢伙欠缺同理年長許多的老傢伙的心理所需的角色取替能力。只要老傢伙用心,小傢伙努力,還是跨得過去的。」(2013-01-11)
  • 「人才運用智慧創造自己的價值,庸才依賴人才認識自己的價值,奴才任由庸才決定自己的價值。」(2013-01-01)
  • 「冷漠求自保的心態未必利己。你犧牲自己的青春歲月順從組織,等到終於來到覺得出頭的階段,卻發現自己早已習得無助。對世界感到陌生,也無法自由面對。」(2012-12-21)
  • 「如果你懂得操作,《道德經》非常實用。例如『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可責而不責』這個精彩的表演定錨在旁觀者心中影響他們對另一方的評價,對方自然會受到社會壓力的影響而改變態度或行為。」(2012-12-06)
  • 「教學這事很容易受到自我應驗預言影響。你如果相信學生很厲害,就會積極以他們為中心設計更適性的教學方式並提供更多正面回饋。到最後他們多半會因此變得很厲害。反之,若你相信學生很混,最後你就會教出很混的學生。」(2012-12-01)
  • 「大部分的人從小就進入從正規教育到穩定工作到退休養老的軌道。少數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會被意外撞離軌道,然後再也回不去了。死腦筋一直想回去,只會抑鬱而終。不如接受獨特的人生狀態,設法把獨特的視野轉換為價值。」(2012-11-30)

延伸閱讀:跨世代溝通溝通的法則怨社交你我他觀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