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的呼喚(紅色的狼)

Der rote Wolf (The Red Wolf)Friedrich Karl Waechter 原著的《Der rote wolf》,是 1999 年德國繪本大獎最佳繪本獎的得獎作品。今年年初我在高雄師範大學附近的一家小餐館讀到中國湖南美術出版社翻譯的簡體字版本《紅色的狼》,印象非常深刻。後來花了一些時間在網路上搜尋才知道,原來台灣的格林文化也翻譯了繁體字的版本《荒野的呼喚》。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以及作者說故事的方式。故事本身其實很簡單:

「一隻出生在人類世界的紅色小狗,在非常幼小的時候就不慎被遺忘在冰天雪地的荒野。路過的母狼救了牠,跟其他的幼狼一起照顧。長大後,牠的體型與體力都不如他的兄弟姊妹。為了生存與尊嚴,牠學習各種打鬥技巧,成為狼族裡的英雄。這段時間,人類世界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牠和人類共同生活的記憶也逐漸模糊。有一天,狼媽媽誤入獵人設下的陷阱,瀕臨死亡。為了不讓媽媽落入獵人手中,牠將媽媽推入狼谷,狼族的集體墳場。

此時牠中槍了,被帶回人類世界。小女孩歐嘉央求開槍打中牠的獵人叔叔醫治牠,於是牠又回到人類世界,和歐嘉住在一起。牠逐漸適應了新生活,但偶而會想起躺在狼谷裡的媽媽。歐嘉是唯一喜歡牠的人,其他人都因為牠曾長年與狼群生活而害怕牠。終於有一天,年邁的牠生命即將結束。歐嘉帶牠回到狼谷,讓牠回到媽媽身邊。在墜落狼谷的過程中,往事一幕幕在牠的腦海中浮現……」

故事裡的世界一點也不完美,這是個有點哀傷的故事。小狗意外失去了原本在人類世界裡的安逸生活,為了生存與尊嚴,拼了命在荒野爭取非我族類的狼群的認同,意外返回人類世界後卻被人類所排斥,直到老死。小狗初入狼群或重返人類世界,都經歷了一次認同危機。人類戰爭的殺戮、狼群在荒野的獵殺、媽媽踏入陷阱或是狼谷墳場,死亡的意象也都非常鮮明。

但是,作者說故事的方式,讓這本書讀起來既不煽情也不濫情。作者雖是以小狗第一人稱的觀點來說故事,表達卻像是隔著一段距離的旁觀者,沒有任何負面情緒的用詞與表達。例如這一段:「我顫抖著雙手將媽媽推下狼谷,牠微弱的望了我最後一眼,輕輕的喚了一聲。我還來不及回應,冰冷銀色的子彈已經替我回答了」。又如最後這一段,「往事歷歷,一幕幕的在我腦海中重現,不管我是一隻狗還是狼,我都由衷的感謝,我擁有這漫長的、美好的、豐富的一生」。

這本書也在新聞局第 19 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圖畫書類推介名錄上,適合閱讀的對象是小學高年級到國中階段。不過,我不確定我們的中小學生是否有足夠的同理心,讓他們可以用不同角色的觀點來理解這個故事本身的意義與可能的比喻意義,並知覺到每一個角色的情緒。這是一本看起來簡單但有著豐富實質的繪本,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不僅可以幫助家長更了解孩子,也可以促進親子的互動與溝通。

附帶一提,我比較喜歡湖南美術出版社翻譯的書名「紅色的狼」。原本的標題「Der rote Wolf」就是「紅色的狼」,這個標題不僅容易吸引注意、喚起好奇心,也直接點出了故事的主角與主題。「荒野的呼喚」就有些過於抽象,讓人看不出內容與什麼有關。雖然如此,在內文的翻譯上,簡體版還是有許多用詞可能是台灣讀者不習慣的,例如「鬥爭」。台灣的讀者可能還是讀繁體版比較習慣。

對成年人來說,這本繪本也值得一讀。就像原作者說的:「我是為了所有曾經五歲,而且仍然記得五歲時的事物,並且願意活到九十九歲的人寫作和繪畫」。我喜歡這本書,希望你也會喜歡。

延伸閱讀:瘋狂科學俱樂部(淘氣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