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是應該用真實姓名寫部落格

8 月 1 日我寫了「為什麼你應該使用真實姓名寫部落格」,很高興同日董福興就在媒觀系撰文回應。他的主要論點是,在缺乏充分了解、深層思考的狀況下,使用真實姓名寫部落格是不值得鼓勵的。我同意這樣的觀察,很多人對部落格的了解,的確不夠深入。因為不了解的人太多,一些部落格服務提供者(例如 Yahoo! 奇摩部落格),甚至預設部落格的網址為準匿名的亂碼。

然而,我之前在「Yahoo! 奇摩部落格的亂碼網址」也說過,匿名提供的安全感是虛假的。就算匿名,言論的責任還是在你身上。安全感的錯覺只會讓你說出更多不適合公開表達的言論,增加自己受傷害的機會。

是的,部落格是自由的。就像我之前在「部落格的理由」中說的,部落格的可貴,就在寫作的自由。沒有編輯審查,沒有截稿期限,沒有字數上限,也沒有主題限制。部落客不為了任何人寫,不為了任何目的寫,而是為了自己寫。

但是,別忘了部落格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線上遊戲中的虛擬世界。部落格上的自由度,並不包括言論免責權。保護自己最好的作法,就是使用真實姓名寫部落格,讓自己有百分之百的現實感。如果你覺得某些言論不適合用真實姓名公開發表,那麼它們也不適合匿名(或用筆名)發表。

使用真實姓名發表言論,能夠提醒自己磨鍊表達能力,學習如何表達才不會給自己惹來麻煩。如果之前長期匿名,轉換為真實姓名一開始或許覺得綁手綁腳。但只要練習的時間夠長,你就會找到新的自由度。你會發現你還是可以評論無限多的主題,但不再有那種「萬一別人知道是我寫的怎麼辦」的恐懼。

台灣人匿名上網的文化很特別。在台灣開始流行 BBS 之前,台灣和國外的網路使用者一樣,都是在 Usenet 上討論。發表文章時,用的也是自己機構的電子郵件地址。十多年前,我都是以 telnet 連上 Unix(SunOS)主機,在 shell(tcsh)下執行 tin 來閱讀 Usenet 上的文章並參與討論。發文的帳號,當然就是我的電子郵件帳號。那時,沒有匿名的問題。

大約是 1995 年,BBS 在台灣流行起來,且開始透過 tw.bbs.* 的 Usenet 組群互相轉信。從此,匿名才變成台灣人上網的習慣。我一直覺得那樣的匿名現象可以理解,但不正常。

台灣學術網路(TANet)1990 年成立。網際網路在台灣發展的前十年,剛好是台灣從威權過渡到民主的十年,約略等同於李登輝兩任總統的任期(1990-2000)。若從我開始上網的 1992 年算起,距 1987 年解除戒嚴、1988 年解除黨禁和報禁,也才不過 4、5 年。

台灣人剛結束威權統治,馬上就接觸到自由的網際網路,總是有些人適應得快,有些人不適應。學生在網路上批評學校,結果挨告、記過、甚至關站的例子屢見不鮮。所以,我說台灣網路使用者的匿名習慣可以理解。

今天的台灣已經充分民主化,人們享有完全的言論自由。網路也進入 Web 2.0 的時代,而 Web 2.0 的重要精神之一,正是民主。Web 2.0 不是只有新技術,更重要的是新技術讓更多人更容易在網路上發表意見,社群的共識也可以經由新技術所實踐的民主程序清楚展現。

在這樣的時代,如果還是不用真實姓名寫部落格,好像就顯得有些奇怪了。

延伸閱讀:為什麼你應該使用真實姓名寫部落格Yahoo! 奇摩部落格的亂碼網址部落格的理由新的數位落差:從 Web 1.0 到 Web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