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拼音與簡體字經驗

我從 1991 年就開始使用漢語拼音,原因是技術的,而不是政治的。那年我買了一部 CASIO 的 PDA,是 1989 年 CASIO 在日本推出的 DK-5000 的中文版。中文版的外觀非常接近「【楽天オークション】漢字電子手帳」網頁上的照片那台 DK-5000,只是鍵盤右邊沒有分離的數字鍵區。

我當時主要是把 PDA 拿來當作電話簿和計算機,行事曆則不太有機會用。這部 DK-5000 我用了非常久,至少有六、七年吧。我最懷念的是它的鍵盤,又大又好按,輸入文字非常方便。它壽終正寢之後,我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有類似介面的機型。直到 2002 年才終於死心,買了 Palm m515。一直到今天,我還是不習慣手寫的輸入介面。就是不想寫字,才打字的呀!我都是拿著指示筆用螢幕上的小鍵盤以漢語拼音輸入中文,可想而知,那比十五年前的 CASIO DK-5000 還難按。

當年的 DK-5000,只有倉頡、注音與漢語拼音輸入法。我在電腦上用的中文輸入法是行列輸入法,在 DK-5000 沒得用。我也不會倉頡輸入法,只剩下注音和漢語拼音。我在電腦上從沒用過注音輸入法,對注音符號在鍵盤上的配置不熟,於是決定學漢語拼音。當年根本沒聽過網際網路,所以也就沒有「上網查資料」這回事。至於書店,當然也不容易找到相關的書。我是從嘗試錯誤中,逐漸學會漢語拼音的。

這個經驗後來被我帶回電腦世界,漢語拼音輸入法成了我在行列輸入法以外的備用輸入法。不記得字形或忘了如何拆字時,就改用拼音輸入。在 Windows 95/98 的年代,繁體中文版沒有漢語拼音輸入法,我還自製了一個。「行列」加上「漢語拼音」的輸入習慣,一直持續到今天。我在 Windows 和 Linux 電腦上用的,都是這樣的組合。行列輸入法原本就是以鍵位為主,與鍵盤符號無關。漢語拼音用的符號,就是標準鍵盤上的符號。所以,這樣的組合有個意外的好處:我不需要上面印有注音符號或奇怪字根的中文鍵盤,只要標準鍵盤就可以輸入中文。

Panasonic G51M

使用簡體字,又是另一個故事。我經常有機會閱讀簡體字印刷的文件,認簡體字早就沒有困難了。平常寫字或打字,則還是用繁體字。不過,從 2004 年開始,我偶而會使用簡體字。原因還是技術的,而不是政治的。我的 Panasonic G51M 手機的漢語拼音輸入法只能輸入簡體字,要輸入繁體字就得用注音輸入。我還是不想學注音符號在數字鍵上的配置,於是當我需要利用手機傳中文簡訊時,就只能輸入簡體字了。一開始覺得怪怪的,久了,也就習慣了。

我常常覺得台灣人對注音符號與繁體字有太多情感上的依附,對漢語拼音與簡體字則因為陌生而產生另一個極端的負面情感。十五年前的 CASIO DK-5000 PDA 和現在的 Panasonic G51M 手機,因為中文輸入介面的缺失,反而讓我學到難得的教訓:經由實際的使用漢語拼音與簡體字,你才能夠將情感分離,用比較中立的技術觀點來看書寫系統的問題。

延伸閱讀:網際網路與漢字拉丁化創造繁體字價值!繁體與正體通用拼音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