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的理由

高行健,2000 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頒獎典禮上以「文學的理由」為題發表得獎演說。最近,我重讀這篇講稿,覺得其中許多關於文學的觀點,其實也適用於部落格。

「這裏,我想要說的是,文學也只能是個人的聲音,而且,從來如此。文學一旦弄成國家的頌歌、民族的旗幟、政黨的喉舌,或階級與集團的代言,儘管可以動用傳播手段,聲勢浩大,鋪天蓋地而來,可這樣的文學也就喪失本性,不成其為文學,而變成權力和利益的代用品。」

「個人的聲音」幾乎就是部落格內容的定義了。當部落格不再只代表個人,當部落格受到主流媒體所庇蔭(例如,中時部落格),我們就覺得那不是典型的部落格了。

「自言自語可以說是文學的起點,藉語言而交流則在其次。人把感受與思考注入到語言中,通過書寫而訴諸文字,成為文學。當其時,沒有任何功利的考慮,甚至想不到有朝一日能得以發表,卻還要寫,也因為從這書寫中就已經得到快感,獲得補償,有所慰藉。」

許多部落客寫著寫著,覺得讀者人數沒有增加,就不想寫下去了。其實,寫作可以看成想法的整理與記錄,在書寫中得到把事情想清楚的快感。寫完了,也想清楚了,你就不需要再為舊事煩心,可以再想別的事,再繼續寫下去。有多少讀者是次要的事,重要的是它可以讓你的頭腦隨時準備好接收新的事物,思索新的問題。

「作家其實承擔不了創世主的角色,也別自我膨脹為基督……作家也不是預言家,要緊的是活在當下,解除騙局,丟掉妄想,看清此時此刻,同時也審視自我。」

「文學並不旨在顛覆,而貴在發現和揭示鮮為人知或知之不多,或以為知道而其實不甚了了的這人世的真相。真實恐怕是文學顛撲不破的最基本的品格。」

部落客不是救世主,更不是預言家。部落客的任務是,藉由寫作,發現真相,也審視自我。

部落格的目的不在顛覆傳統媒體,而在發現和揭示真相。真相的發現和揭示並不是由單一部落格為之,因為任何人都是主觀的,任何部落格也必然都是主觀的。真相,是藉由眾多部落格多元觀點的交互主觀性(intersubjectivity)而獲得發現與揭示的。這可以說是部落圈最基本的品格。

「不把寫作作為謀生的手段的時候,或是寫得得趣而忘了為甚麼寫作和為誰寫作之時,這寫作才變得充分必要,非寫不可,文學便應運而生。……寫作的自由既不是恩賜的,也買不來,而首先來自作家自己內心的需要。」

部落格的可貴,就在於寫作的自由。沒有編輯審查,沒有截稿期限,沒有字數上限,也沒有主題限制。部落客不為了任何人寫,不為了任何目的寫,而是為了自己寫。

「作家所以不計報酬還寫自己要寫的,不僅是對自身的肯定,自然也是對社會的某種挑戰。但這種挑戰不是故作姿態……文學並非憤怒的呐喊,而且還不能把個人的憤慨變成控訴。作家個人的情感只有化解在作品中而成為文學,才經得起時間的損耗,長久活下去。」

許多人在部落格發表文章,的確是想挑戰社會。但這樣的挑戰應該是昇華過的,而不是宣洩情緒的憤怒呐喊。沒有人規定不能在部落格憤怒呐喊,但單純憤怒呐喊的文章經不起時間的損耗,久了就失去保存與閱讀的價值。唯有將情緒昇華,寫出來的文章才有長久保存與閱讀的價值。

「人類的歷史如果只由那不可知的規律左右,盲目的潮流來來去去,而聽不到個人有些異樣的聲音,不免令人悲哀。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正是對歷史的補充。歷史那巨大的規律不由分說施加於人之時,人也得留下自己的聲音。人類不只有歷史,也還留下了文學,這也是虛枉的人卻也還保留的一點必要的自信。」

當你發表一篇部落格文章,收一個書籤到 del.icio.us,或是上傳一張照片到 Flickr 時,你就留下了自己的聲音。這不是為了拯救、預言或顛覆,而是謙卑但有自信地,記錄歷史,見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