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春節假期,大年初二,打開電視就在 TVBS 新聞台看到一則歧視外籍配偶的新聞,標題是「初二回娘家!大陸新娘搶搭小三通」。任何人只要稍微有一點語言與人際的敏感度,就知道「大陸新娘」一詞是對文化及性別的雙重歧視。TVBS 新聞台在應該強調客觀性的新聞報導中使用如此主觀的歧視詞彙,是極為不適當的。
使用「大陸新娘」一詞,隱含的假定有三。第一,台灣在經濟與文化上是強勢的,而大陸則是弱勢的。第二,男性在經濟與文化上是強勢的,而女性則是弱勢的。第三,與外籍配偶結婚者並非因為兩人戀愛或交往的關係,而是因為其他的因素。
我個人的經驗是,在向來不注重口語與書面表達的精確度與準確度的台灣,許多人無法立即體會此一詞彙背後的歧視意涵。你可以問自己對「美國新娘」與「大陸新郎」兩個詞的感覺,如果覺得「怪怪的」,那就表示你的心中隱含對中國籍女性配偶的歧視。為什麼中國籍女性嫁給台灣男性就成了「大陸新娘」,而美國籍女性嫁給台灣男性就不是「美國新娘」?因為在你的心中,「美國」不是弱勢,「男性」也不是弱勢,你不習慣自己刻板印象中強勢的一方成為被支配的對象。你也可以問自己,為什麼即使外籍女性配偶居住台灣多年,你仍使用只適用婚禮那一刻的「新娘」一詞指涉她們,卻不會用同樣的詞指涉結婚多年的本國女性。因為在你的心中已作了假定,後者與配偶有感情的關係,前者沒有。
台灣人其實是很善良的。許多人在使用歧視性的語言時,或許真的沒有歧視的意圖。他們會使用這些不適當的詞彙,多半源於詞彙的貧乏及語言敏感度的不足,而這兩個原因都與與語文教育有關。我們的語文教材向來以文學類為主,不論是古文或白話文,都太偏重散文的欣賞。文學欣賞強調文章整體的意義與意境,著重字詞的曖昧性,較不重視個別詞彙意義的精確度與準確度。我們的語文教育過於強調文學欣賞,而忽略了語文使用的技術面。我不是說文學不重要,而是要區分優先性。就像人要先學會走路才學跑步,語文的學習也是一樣,應該先從技術性的閱讀與寫作中建立用字遣詞的敏感度以後,再來學習散文的閱讀與寫作。
當然,歧視性語言的普遍使用,也不該全怪教育。就算學校沒有教好,任何人出了社會,只要懂得自我要求,總是可以磨鍊出足夠的語言與人際敏感度。以我個人來說,就算在私人的對話中也從不使用「大陸新娘」這個詞。公開的講話或文章,每個詞的使用更是經過仔細分析與計算。再說,一般人在私人對話中難免出現一些歧視性的語言,但新聞媒體無論如何是絕對不可以使用歧視性的語言的。今天「大陸新娘」這個詞出現在電視新聞中,而且還在報導中重覆出現四次,我真的不曉得 TVBS 新聞部的編審在做些什麼。
延伸閱讀:TVBS 新聞歧視身心障礙者;新聞報導的用詞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