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的出席率與醫學教育改革

故事要從兩年前的 SARS 大流行說起。當時,醫護人員陣前抗命及逃亡的新聞,讓許多人開始重新檢討台灣的醫學教育。在我所任職的機構,大家也曾就此問題交換過意見。從醫學倫理到生命教育,各種可能的問題都被討論到。

追根究底,原因其實很單純:這是責任感的問題。如果你非常清楚且願意承擔自己身為醫療專業工作者的責任,你就不會陣前抗命或逃亡。我們看到的問題是,那些人的責任感不見了。不是 SARS 大流行時才不見的,而是在念醫學院的時候就不見了。

醫學生都很聰明,只要自己評估上課的那幾小時用來做別的事比較有價值,沒聽到的課自己可以靠念共筆補得起來,他們就不會去上課。再加上大部分醫學院老師的講課也真的很無聊,醫學院的學生出席率低,是出了名的。

但是,不要忘了,在學校裡,每週固定出席所修習的課,是身為學生的基本責任。因為老師講課講得很爛所以不願去聽課,跟因為醫院有 SARS 所以不願回去工作,只有嚴重度的不同,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我們在醫學教育的過程中,實在沒有盡力協助這些未來的醫師建立責任感。太多時候我們看到學生因為沒有盡到學習的責任,混到考試不及格。他們也不緊張,反正跟老師哭一哭,老師一時心軟,就讓他們及格了。但是換個角度想,日後行醫時因為沒有盡責而讓一個原本可以被救活的病人離開人世,這條人命是你哭得回來的嗎?

我總是期待醫學生能從上課這種小事開始,學習認清自己的責任,學習負責的精神。如果小事都做不好,你如何能期待他們把大事做好?如果做小事都沒有責任感,你又如何相信他們做大事會有責任感?

我希望醫學生可以把眼光放遠一些,不管是必修或選修,都要盡量去上課。我知道很多老師表達能力不好又不好好備課,我也知道很多時候學生寧願把上課時間省下來讀共筆。但是不要忘了,學生的出席也是對老師的一種監督。如果某位老師真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出席率高,等於是增加學生論點的說服力,讓他少了一個抗拒改變的藉口。

反過來說,如果出席率低,學生反映的意見就不會有那麼強的說服力。這幾年我常聽到醫學院的老師抱怨,同學在教學意見調查上給老師很低的分數。可是平常上課出席率那麼低,「他們又不來上課,怎麼知道我教得不好?」這些老師們經常這麼說。

學生都回教室上課,必能為醫學教育注入一股強大的改革力量。老師比較聽得進學生的意見,也比較有可能願意尋求改進與成長,而同學們也能聽到更充實的課,獲得更好的醫學教育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