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一個討論教學技巧的場合,幾位發言的老師談投影片的製作談得不亦樂乎。我在台下聽著,只有一個想法:成功的教學絕不是只依靠這些雕蟲小技;雖然我不否認精心設計的投影片或其他教具有時確實有畫龍點睛之妙。
於是我說,偉大的老師跟偉大的政治家一樣,都要能感動人。搞政治的,不管是做官的還是選出來的,如果不能感動人,充其量只能說是政客。教學也是一樣,各種技巧其實不是關鍵,最重要的是要能感動學生。如果老師能用自己願意與學生分享知識與經驗的認真與熱情感動學生,那麼就算不會做投影片或口才不好,都無所謂。學生不僅會接納老師在教學技巧上的不完美,更會主動幫助老師、主動學習。
很可惜的是,教學評量問卷是測不出熱情的。就以下面這組題目為例:
- 課前準備充分用心,妥善安排教材內容。
- 妥善安排教學進度和時間。
- 把握重點,講解清晰。
- 課程內容之深度及豐富性。
- 願意分享學習或研究的相關經驗。
- 評分公平合理客觀。
- 整體而言,課程給予您的收穫。
這正是評量教書匠的問卷呀,特別是第一、二、三、六題!回想在我的學生生活中,讓我收穫最多的老師,如果你要學生嚴格依照這幾題的字面意義幫他們評分,他們得到的平均分數大概都不會超過四分,因為都會被那四題的分數拉下來。
無奈的是,在大部分的大學裡,一位老師在網路教學評量的得分,會影響他在任教系所與學院的優良教師遴選的結果,而是否獲選為優良教師又會影響到升等。這個系統本來就是為教書匠量身訂做的。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現實是只有少數的人有能夠感動人的視野與熱情,大多數的人都只專注在各種瑣碎的細節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在許多大學裡,大部分的老師比較像教書匠而不像大學教授,大部分的主管比較像行政助理而不像領導者。
面對現實,如果一位老師本來就不能像大師一樣感動人,但也沒有教書匠的技術,那麼,想辦法讓他變成教書匠,總比讓他變成大師容易許多。
看起來很無奈,但還是有一線希望。
學生的心態很重要。如果大部分學生期待的是補習班或中學風格的老師,老師為了適應學生,很可能就會變成教書匠。就拿醫學生的共筆文化來說好了,最能被這個文化接受的,講課內容做成共筆最方便的,不正是教書匠嗎?
反過來說,如果今天大部分的學生期待的是能感動人的老師呢?如果今天大部分的學生自己抱著原文書去上課,自己做筆記主動學習,能不帶給台上的老師改變與成長的壓力嗎?或許,能感動人的老師還是一樣會是少數,但至少比例應該會高一點。